第一章礼仪概述
第一节礼仪的含义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礼”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物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就连法国的启蒙学者孟德斯鸠也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第316页。)
今天,礼仪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同样重大,礼仪可以使人们之间相互尊重、沟通感情、以礼相待、调节关系、加深友谊、促进文明。
第一节礼仪的涵义
一、礼
礼源于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礼的繁体字为:禮(),据《辞源》解释示(qi):地神;:古代酒器的托盘;禮即祭神以改福的意思。《辞海》对礼的解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
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礼仪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二、礼仪
礼仪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礼”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
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葬礼、典礼。
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如:“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曰:“礼,谓制度品节也”。
指礼物。如:送礼、礼品。
“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指法度、准则。如:“置此为法,立此为仪……”(《墨子·天志》)。
指典范、表率。如:“上者,下之仪也”、礼仪小。
指容貌、风度。如:仪表、仪态。
指礼物。如:贺仪、谢仪。
礼仪是行礼的过程和仪式,是指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所认同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英语“礼仪”一词是由法语“egiguette”演变而来的,原意为法庭上用的一种通行证。这种通行证上面记载着人们进入法庭应遵守的注意事项,后来被引用到其他公共场合,成为大家都愿意共同遵守的礼仪。
三、礼节
礼节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仪要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致问候、表达祝愿、相互帮助以及相互交流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如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微笑、尊称、问候等等,都是礼节。在旅游岗位上,礼节是每位旅游职业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所以,作为旅游职业人员要熟知各国、各民族的礼节,了解各民族的风谷习惯,以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四、礼貌
礼貌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言谈举止。礼貌的具体要求是:热情友好,尊重他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办事慎重而不推诿;行为举止有教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等。
礼貌是一个人尊重他们的体现,也是一个良好素养的体现,更是旅游职业人员尊重宾客,体现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标志。渡海职业人员接待宾客时面带微笑,心存真诚,举止有礼,同时又考虑对象和把握分寸,那么他(她)不仅是一个礼貌的人,他(她)还是一个称职的员工。
第二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人们普遍认为礼源于俗。
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礼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产生是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的变幻莫测的敬畏和无助,由于当时人们认识
水平的局限,认为上有天神,下有地神,所以才有了天神与地神控制的日月星辰、电闪雷鸣、地震洪水等。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了神秘感,充满了敬畏和恐惧,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拜天地、祭神明,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祈祷降福免灾。随着人类社《仪礼》、《礼记》三部礼仪专著的出现标志着礼仪的发展已相对系统化了。《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为典章制度之本,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为人事、举止进退和社会的规范。《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
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频繁,逐步形成了各种固定的模式,并终于成为相应的礼仪规范。
二、礼仪的发展
礼仪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并同步发展的。从人类社会的礼仪现象分析,大多数礼仪形式的诞生都是约定俗成的,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在下意识,不自觉的行为中产生的。如握手礼,传说是远古人类为防身和狩猎随身带着木棒、石块,路上遇到行人,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伸开双手让对方看,甚至让对方摸一下手中有无武器。这种方式经过演变,逐渐形成了握手礼。由此可见,礼仪规范是约定俗成的,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经共同认定而形成,并被大家一致遵守和应用的。
翻阅中国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礼仪的发展脉络,礼仪究竟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但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礼仪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礼仪在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从古代礼仪向现代礼仪转变的过程。
(一)古代礼仪发展的四个时期
1、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2、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还在朝延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特别是《周礼》、
3、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管子.牧民》中有“大礼”和“小礼”之说,注释为“礼这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以孔子、孟子为赌注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4、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社治”。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统治者还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
封建社会时,礼制的核心思想已从奴隶社会的尊君观念发展“君权神授”的理论体系,所以“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指的就是封建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形成了完整的封建礼仪道德规范,到了宋代,封建礼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封
建理学理论,并把道德和行为规范作为封建礼制的中心,“三从”、“四德”就是这一时期女子道德利益的标准。封建礼仪中的“君权神授”夸大神话了帝王的权力,“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发展限制了人们之间的平等交往。
近代以来,西方侵略者的入侵中国,使中国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资本主义的道德利益礼仪的影响。西方文明和文化对中国传统秩序和伦理秩序形成了巨
大的冲击。由于西方文化体现了“自由、民主、平等、尊重”等思想,所以深受中国进步阶层的欢迎,并逐步推广到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资本主义礼仪规范在中国的推广和实施,为中国传统礼仪注入了新的微型机,简化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繁文缛节,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各国礼仪道德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取长补短。
(二)中国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礼仪的功能中国现代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是吸收了中国古代礼仪的精华,融入了时代精神兼收并蓄了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国现代古代礼仪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文明的进程同步,它规定秩序,制定仪式,曾是中国礼治的基础,并被视为社会法制的必要补充,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礼仪规范。与古代礼仪的繁文缛节相比,现代礼仪的礼节仪式更趋于简单化而易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体现了相互尊重,而不必再恪守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
第三节礼仪的原则与特征
一、礼仪的原则
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也称之为礼仪的原则。
礼仪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如下六个方面:
1、尊敬原则
礼仪源起敬神,后发展演变为尊重他人,由此说明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宗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