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福建卷】语文试题-掌门11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当余之从师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4)其间旦暮闻何物?。(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小楼昨夜又东风,。(《虞美人》)
6,响穷彭蠡之滨。(《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陶庵梦忆序
〔明〕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望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仇甘旨也;以荐报,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
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选自光绪刊本《琅嬛文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妆:粉饰
B.车旅蚁穴                旅:从……回来
C.不次岁月                次:次序
D.余今大梦将寤            寤:醒
3.下列各项全都表现作者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或精神面貌的一项是(   
①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②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③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④以笠报顱,以蒉报踵
⑤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
⑥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雅洁优美散文形象,叙述了自己繁华生活过后最终归于沧桑的经历,他把今日的饥饿贫穷归于以前奢华生活的报应。
B.为了将自己的状形象化,作者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
C.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D.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含蓄而委婉。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理想人生)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3分)译文:
2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1)本诗与《诗经》中的名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老鼠来讽喻。(2分)
2)请简要赏析诗歌的后两句。(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聂赫留朵夫把一张早年的合照送给玛丝洛娃。当玛丝洛娃的同伴说已经认不出她时,她意识到已青春不再,声生活使她过早地衰老了。虽然她想到这一切都起因于聂赫留朵夫,
但她还是很开心。
B.在流放途中,有个小女孩的母亲得伤寒死了。父亲就抱着她走路,因此没有戴手铐。可是有个军官硬要给他戴上。小女孩的父亲说明原因却惹怒了军官,遭来毒打。女政治犯帕夫洛夫娜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帮忙带孩子,事情才算平息下来。
C.聂赫留朵夫动身前,和夫来看他。夫拉戈任斯基是既没有名望也没有财产,却极其工于心计的官场老手。见面后,聂赫留朵夫和夫就司法制度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夫因感到受了侮辱而流下了泪。
D.聂赫留朵夫告诉玛丝洛娃,车厢里有个女人要分娩了,能不能让她留下来。另外,费多霞的丈夫塔拉斯想见见费多霞。当玛丝洛娃终于到押解官,对他说了这事时,押解官却说:“哦,随她去生好了,等生出来再说。”
E.自从随着队伍跋涉了两个月后,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也在她的外貌上表现出来了。她消瘦、晒黑,她的两鬓和嘴角露出细纹,仿佛苍老了似的。聂赫留朵夫对她有一种以前从没体验过的心情。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简述体现王熙凤工于心计的一件事。
2谈一件你对张飞印象最深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请从第二则中归纳出一个常用成语1分)
2)你从以上两则《论语》中得到怎样的启示?(5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阅 读 即 享 受
岳洪治
国人自古就有尊重知识、鼓励耕读的传统。读书人每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话勉励自己。然而,如果认真想一想,这个话似乎也不是那么完美。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勤学苦读,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一个“苦”字,势必会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尚未接触便远远地避开了。这些年来,阅读率的下降,固然有很多因素,而认为读书辛苦,不如坐在电脑前打游戏来得痛快,也是使一些人疏远书本的一个原因。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读书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国人向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理想人生的目标。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读书都应该是毕生躬行的事业。如果说,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那么,愉快的阅读,也应该
成为读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除去年少时做功课,年长后做学问所必须的阅读,因为不得不读而难免枯燥乏味之外,我们的阅读,都应该是愉快的,都应该是一种享受。具体而言,愉快的阅读,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那种读书。假如是汲汲于职称、汲汲于做官、汲汲于炒股盈利而读书,纵然你读得很努力、很见成效,但是,这阅读的过程也是很难愉快的。
然而,要达到读书的高境界,要实现愉快的阅读,所读的书,必须是你真正喜欢的书,是可以使你内心得到满足、心智更加丰盈的书。因为只有阅读这样的书,才会有思想上的共鸣,才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你才会因为阅读的愉快而进入“欣然忘食”的高境界。
在一个讲究品质的时代,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质、有修养的人,一个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多读好书。那么,什么样的书,才可以称之为好书呢?我想,好书至少应该具备如下几个要素:第一,作品的思想内容,应该是作者曾经接触过的、思考过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地再现。整体上,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质和自然完美的表现形式。第二,作品语言要清新质朴、生动形象,既优美流畅,又富含感情与哲理。第三,每个句子,都应该是从作者心田里生长的美丽花朵和智慧果实,能够让读者在愉快地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作品中的世界。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最贴心的友伴和心灵上不可缺少的营养美食。人生在世,许多东西都可以放弃,只是不要放弃了享受阅读的权利。
(选自《中华文摘》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读书辛苦,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这是造成了阅读率的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B.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愉快的阅读,是读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C.假如为了职称、做官和炒股盈利这些功利而读书,那不是我们推崇的快乐阅读。
D.不管什么时候,也无论什么情况下,阅读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不要放弃享受阅读的权利。
11.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不是那么完美?(3分)
12.从全文看,我们应如何把读书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
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