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2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3游戏说:首先由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来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完善。其主旨在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4意象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生成。这里的生产具有双重涵义: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种意思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5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
身。
6《崇高论》:是郎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
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7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8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理想人生
9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0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11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12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
观世界的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式的意象便的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13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
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4“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这是一种狂欢。
15先验想象力:在根本上是为审美对象的构成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打破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状态。
16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17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18准主体: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也会发生交感思考,是因为审美对象的特殊存在方式实际上使它自己成为了一种准主体。
19符号说:由美国的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该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20期待视界:西方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形成了每个艺术接受者在接触艺术之前的主休境况,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
能力、文化基础、艺术修养、审美趣味以及传统影响、现实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等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21原型理论:荣格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原型理论,这种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
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23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24超验世界: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现客体”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25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26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学家德拉克洛瓦、克
罗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27形式符号性:即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要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来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这里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28"图式化"结构:根据波兰哲学家英伽登的观点,文学作品提供给接受者一个"图式化"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读者只有在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会逐渐表示出来。
29审美惊异:所谓审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30《丑的美学》:是罗森克兰兹的美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丑的美学,认为丑不仅仅陪衬美,也有其独立性,艺术可以“理想化”丑。他还顾及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现代丑学的开启。
31空间艺术:空间艺术的特点在于它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之中排列而成的。一般来说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所以它的形式特征非常重要。建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