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杂篇 渔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
  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 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
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夫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
  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
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
  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
渔翁夜傍西岩宿不善,谓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 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之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股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人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仪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
  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
  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渔父》
  (唐)李中
  偶向芦花深处行,
  溪光山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
  稚子争窥犬吠声.
满庭芳·茶
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静,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
  黄庭坚
  烹茶留客驻金鞍。
  月斜窗外山。
  别郎容易见郎难。
  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
  画屏金博山。
  一杯春露莫留残。
  与郎扶玉山。
  黄庭坚词作鉴赏
  王士祯《花草蒙拾》云:“黄集咏茶诗最多,最工。”此词就是黄庭坚十首咏茶词之一。与他首专咏茶有所不同,此首以一女子口吻,咏其与茶颇有因缘之一段爱情。
  “烹茶留客驻金鞍。”烹茶二字破题,留客五字尤言过客驻马止息,女子烹茶相留。起句写情事,次句点时间。“月斜窗外山。”客人投宿,正当黄昏月出。月出人遇,真人生乐事。两人相遇,女子印象极深。“别郎容易见郎难。”接上来这一声喟叹,便将上二句所写,全化为回忆。别易会难,古今所叹,唯情之所钟有以致之。郎来郎又去,“有人思远山。”有人,正是女子自指。思远山,遂将意境拓远。远山遮住了女子的愁目,也牵动了她的悠悠情思。
  “归去后,忆前欢。”换头所写,补足上片前二句相遇与下二句别后之间的那一分离。情郎归去后,女子剩有空忆而已。“画屏金博山。”画屏掩映,博山销香,那正是前欢的象征。博山,指雕有重叠山形的香炉,金博山即铜制博山炉。此句暗用乐府诗《杨叛儿》“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博山销香,一片氤氲,正似前欢之融洽。此地已非窗外之远山,而是室内之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一杯春露,遥接起句之烹茶,写出女子捧茶劝郎。莫留残,是女子殷语,谓一饮须尽。宋袁文《瓮牖闲评》评云:“残字下得虽险,而意思极佳。”佳就佳如闻女子之声口,如见女子之深情。劝郎饮茶,又包蕴了前此醉饮之情事。
  所以结云:“与郎扶玉山。”玉山,形容男子醉后仪容之美。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此句不光是写出女子为扶醉酒之情郎,承上句,也有以此清茶为郎解酒之意。
  此首以烹茶捧茶之意象,贯穿女子爱情之本事,题材与题名是若即若离,又不可分离。茶,正是前
欢之见证。女子回味前欢之美,实暗与茶味回甘之美相合。茶,又是回味之象征也。此词共九句,起二句结三句为追思实写,中间四句大抵为现境,时间错综,情境往复,表现女子之神情惝恍心境迷离。全词意脉相承,妙合无垠,是借茶写情的绝妙之作。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诗鉴赏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 805 )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
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
  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
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时,
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然而当你驻舟中流,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 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
晚报副刊部  ywd114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