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数学学科教学
作者:孙继武
来源:《文天地》2010年第04
        习理论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对传统学习观的批判和改进。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观同样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经常受到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和青睐。可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贯穿到数学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非常紧密的关系。给数学学科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巨大的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涵义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认知既不发端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上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之中。概括地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之中建立起来的。他提出,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界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背景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的观点。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和构造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数学天地,学习者不是被动地信息接受者,相反地,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别人来代替。学习者的这种只是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主动建构性
        面对外界的新信息、新问题、新现象和新概念,学习者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开动大脑,激活自己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积极地思维活动,不断的思考。并对外界的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思考、概括和整理,把这些新信息进行加工和转换。同时还要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假设和反思,寻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掌握着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以及承担着学习活动的责任,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自主的调节和管理。
        ()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转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关的工具的过程,而这个学习过程是要通过一个学习的社会体共同完成的,这个学习的社会体包括教师、父母、
同学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这个学习的社会体的协助,他们之间相互进行交流,讨论和共享学习资源,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交流、讨论和相互协作,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这个过程对学习者知识的建构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情境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只是符号,不可能脱离实际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它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被学习者所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地结合起来。
        二、传统学习观的不足之处
        传统学习观是人类长期教育教学经验的结晶,在历史上曾经对教育教学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量应用,传统学习观的缺陷越发明显,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想一下几个方面:
        ()学习是被动的接受过程
        传统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学习是通过教学获得现实映像的过程。心理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白板说空桶说就是传统学习观的集中体现。传统学习观只注重知识本身,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习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学习从而变得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生气可言。
        ()学习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过程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老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具有权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具有被动性。在这种单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个性、和创造思维完全得不到尊重,学生出于一种压抑和被动的情形之下。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完全得不到体现。
        ()学习活动严重缺乏实际情境的体验
        由于传统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过程,它否定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造成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的认知体验的严重忽视。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往往是把所学的知识简单抽象化,突出事物的关键特性和规律性,而不与知识的具体情境相联系,缺乏知识与情境的互
,没有考虑他们的社会交往属性,这往往使得学习者无法灵活地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使得学习者常常难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启示
        ()数学教学要体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做真正的探究者
        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是以数学学习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数学学习,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实践和再创造。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所说的,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通过实践去再发现、再创造出来。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直接参与研究、实践和探索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很长一段时间,在课堂上,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观,很多数学教师把数学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过程,老师在不停的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不过学生任何思维、想象和情感建构的机会,使学生出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境地。而老师还往往把这种教学模式认为是经典的数学教学模式,达到了完美,没有任何缺陷可言,其实他们错了!他们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到教学中去的机会。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理念是,作为认知对象的知识不象实物一样,可以由老师递交给学生,数学知识不是老师会的,而是学生自己会的,这也真正体现了做数学的的思想。当今实验几何数学建模活动数学实验室等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突破传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种数学活动,使其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成为数学学习的探究者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 ,学会数学地思考 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不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是站在人的活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哲学高度审视情境,创设情境。它力图将人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数学教学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合适的
情境、合理的情境、有意义的情境。把难懂的,不好理解的数学概念、知识化解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对象,真正体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本质要求。
        ()数学学科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背景经验,联系实际生活
        建构主义学习观非常强调学习者经验世界的丰富性。每个学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生活经历多种多样,心理发展和内在的知识结构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如此的情形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务必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安排,比如,课程材料的选取,难易程度的把握,教学进度的快慢等。只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经验,合理地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使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能跳一跳,够得着” ,这正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体现。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数学有许多问题是接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的,因此对数学的求解需要一定的生活积淀和阅历,因此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激励者,融入社会生活的策划者。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作为例子,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参考文献:
        [1]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付茁.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数学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
        [4]贾红威.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数学实践教学[J].教育探索,2008.
        [5]刘远长.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分析[J].理论创新,2008.
       
        (作者单位:贵州省凯里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