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崇尚古典的诗词歌赋之类的文字,喜欢随心所欲地漫步其中,享受那千年前的文化所创造的雅致风趣,那些细腻而柔弱的文字在某个不经意间的午后就那样轻易地闯入我紧闭的心门,并从此驻扎于那片敏感而同样柔弱的心地里,不断地生长,深深扎根于我的心里,从此成了我所无法缺乏的一部分精神养分。这次看的《世有桃花》也自然是一部古风古韵十足的典范,虽然个人最爱梅花,但桃花比之梅花,有着十分相似的神态;虽不似梅花那样有傲骨、无意争春只把春来报,但桃之嫣柔、桃之艳媚、桃之灵动却是能撩动心底的柔软的。
自《诗经》初嫁,到秦汉飘摇,历经唐之明艳、宋之清丽、明清秾艳流俗,桃花与桃花在诗词歌赋之间徘徊交错,最后呈现出一个个独立的意境。桃花虽是大俗大雅之物,但随着时间空间的交错更替,它盛开在历史的最盛处,恒久不谢。灵动、活泼、明艳、流俗、壮美、深邃。时而娇艳犹如少女,时而娴静犹如淑女,时而凄美犹如烈女。它时常是文人墨客吟风弄月的焦点,献愁供恨、寄予风骚的代表,它是独特又不乏众性的,让人在喜意盈盈的季节里会迎合它的肆意张扬,迎合那种欢乐与怅惘。
通读全书,佳句连篇,好词连连,心里被诗词再一次滋润得似一汪活泉那般灵动、洒脱,某些
词句更是驻扎进我的心田里,成了一株绿油油的活苗。例如刘禹锡的《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君前。唯待见青天。
功名厚禄是不少文人的追求,就如刘禹锡一般即使受尽了天子的冷眼,落得个身败名裂,却仍然对未来一日持有能再度被重用的希冀。我时常会想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自己,在仕途路上遇见挫折又会如何,像白居易、陶潜那样知足、乐于隐居的日子是不可能在现世实现的,就算隐居在南极或者隐居在某个荒岛上,现代高科技仍然能用一百种方法到的;更何况,现在的人们生来就融入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隐士那闭塞的生活是受不了的,闷得久了,人的心会被孤寂这霉素侵蚀,衍生出墨青的苔藓,一点点、一点点的腐蚀殆尽,连灵魂都会发臭,生生地困在那里,暗无天日。又何曾不曾向往“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君前”的美妙日子呢,只是可惜,可惜只能在脑海里自由想象,只能在梦里绘构,只能在假日里赏一赏艳桃的绚烂,沉醉于碧竹的清怡。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未来的生活,永远无法握在手心的都是时间,现代人的节奏太匆忙,而我亦只有匆匆跟上,当我遇上挫折时,就应如刘禹锡一样心中怀抱着希望、手写希冀的乐章来“唯待见青天”,只有懦弱者才会说:“挫折是一间恐怖的鬼屋,在没打开门之前,那可怕的气氛就产生了。面对它,我只能是默默地离去。”
又翻到诗仙李白的《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山中答问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带着一颗悠闲的心独自漫游碧绿的山林中,看桃花随清波窅然飘去,那磬人心脾的气息,那缠绵眼耳鼻舌的芳香,那如桃花源般令人愉悦的意境,映在诗人的眸子里,并在诗人的笔下荡漾开来,恰似一朵绚烂的艳桃;怒放时妩媚的娇姿,在诗人那颗安宁而激动的心里,化为一汪春水恣意流淌着。于是很多人认为李白由此有了不少归隐的心态。李白的一生从不掩饰自己的才华,也心寄自然,终其一生,他一直都是积极入世的人,不会轻易地失落颓废,他的心太过于灵敏,他爱自然,爱那些如画的山山水水。他的才华,让他心中激起对职权向往的野心,野心催逼着他,就如暴风雨压境而来,无法停止,只会更加气势如虹、不可一世;他的才华从不曾干涸,宛如美酒一般醉人的诗句就同花开一般自然,喷薄而出;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 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彩;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最终只能逍遥于世,没能治世教民。自此诗仙真正过上仙人一般的日子,我记得他还写过:“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想来便是这种心态了。
在中国,桃花代表的是最明媚的季节,是最娇美的容颜,是最纯洁而羞涩的情感,同时,也承载着红颜不再的无奈与时间不返的悲伤。那么多与桃花相关的人和事,隐逸之宗的陶潜笔写桃花源,唐朝的崔护写“人面桃花相映红”,连唐伯虎也写《桃花庵歌》……所以桃花是诗词歌赋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符号,是钻研古典诗词的一条重要线索。沿着这条线索追溯不少古典诗词,就如同在迷宫之中沿着一束通往出口的耀眼明光一样明朗清晰,来去自如。
一直以来,桃花以其明媚、娇艳、宁静、贞烈、多情、柔美等众多丰富的文学意象,被赋予复杂而独特的历史使命,从而以高傲的姿态出现在众多文人墨客的隽永诗篇中,成为不少诗词家们春日咏诗咏词的首选意象。在这本书中,安意如从那些飘渺的历史中撷取那些与桃花有关的故事,杂以桃花般明媚芳香的情感,再细细地包裹后,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于世人眼前。说实话,我并不喜爱研读史书,那些厚重而呆笨的砖头般的史书我所读甚少,但安的文字却总能轻易地闯进我的心穴里。她的文字柔美而清新,还沾染着桃枝新鲜的气息;她讲述的故事忧美而迷人,还染上了桃花骄傲的颜;她所讲述的,是遗落在史书之外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情绪,而恰恰是那些细腻而柔弱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底的柔软,让我时而一看三叹,感慨文字的美,故事的美,情感的美。就仿佛带有自己的印记,安的文字总是将历史还原出清新独特的安氏味道,我也曾读过其他人 类似于安这样的书籍,但往往让人甚觉烦躁,
太过于客观的文字,不似安这般有明媚的感情彩,吸引不了读者的眼,更别提心了。
《世有桃花》以桃花为经,诗词为纬,历代经典为脉络,漫谈古今人事沧桑。主体风格不离以往轻灵,亦可见安自身文字的历练,感受经年加深。读完此书,我个人感觉本书虽不及《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样深得人心,但其文辞不凡,句句柔媚动人,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一本好书,常读此书,能净化人心,让在尘世中嘈杂不安的心灵沉静,在古典诗词的雅致空灵中得到超脱肉体的升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