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山居》公开课教案
导入课题:导入课题:
巧妙串联教材,《荷塘月》(第16课P156 )→修辞:通感→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引出引出 “乡愁诗人”余光中及其独特的乡愁文学世界。
(可布置学生一个阅读任务,在文中运用通感的句子)运用通感的句子)
一、说作者,引人入胜一、说作者,引人入胜
有一位诗人说过:“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这就是余光中。这就是余光中。
余光中:中国现代作家,祖籍福建永春人,1921年,重阳节,生于南京,1949年赴台。1958年赴美国进修,年赴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并在美国任教四年。并在美国任教四年。并在美国任教四年。返台后,返台后,返台后,在台湾师大、在台湾师大、政大任教。1974-1985年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年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创作上的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他创作上的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他创作上的辉煌的时期,本文本文本文《沙《沙田山居》等著名散文就写于此地。田山居》等著名散文就写于此地。
1992年,重回大陆,43年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即“四度空间”: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为当
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
缪斯”,余光中这“左手的缪斯”我觉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散文(可结合余秋雨)
他说:“这世界我来时收到她两件礼物,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语文。走时,这两件都要还
她,一件已被我用坏,连她自己也认不出来,另一件,我越用越好,还她时比领来时更活、更鲜。”“这个中文经过我的手,会有点改变。”梁实秋有一个评价:“其成就之高一时无二。”四川诗人流沙河:“我要看他一眼,必須要有一个很大的仰角”。
最后板书“引人入胜”(套用而已,增加趣味性)(套用而已,增加趣味性)
二、说课文,整体感知二、说课文,整体感知
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读他的文章,眼里是泪水,怀里是乡愁!
本文学习重点:本文学习重点:构思和语言。构思和语言。构思和语言。要求同学们能够鉴赏本文的语言,要求同学们能够鉴赏本文的语言,要求同学们能够鉴赏本文的语言,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会散文的美感,从而培养我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问:本文如何构思?(可先抽学生回答)文章首先交待自己山居的地理位置,及自己
生活于其中的感受(喜与忧)(第1段);其次总体概括书斋、海与山构成的优美的环境;再次作者分层次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山居所在的山在声、霞、雾、风以及噪音中的景致;最后以诗句照应开头,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之情。
从体裁来说,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生活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
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大多通过片断的人、事、景、物来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反映他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统领不同时空中的各种材料。它表面上行文海阔天空,实际上却有着一个潜藏着的情感内核,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是蕴含着深情的。,即作者笔下的山水是蕴含着深情的。
纠结文中的是乡愁──乡愁几乎成了台湾作家永恒的主题,也许是因为那块土地太特殊
了,他们笔下的乡愁在全世界可说是数一数二独一无二的,而这以余光中为最佳。
本篇文章就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及作者对其喜爱之情和含于其
中的浓浓的乡愁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在本文中,有着梦幻般的美景,然而作者却没有怡然轻快的心情,有的只是心中的那一缕缕挥之不去的乡愁,因此,“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就成了本文的主题。。
也许恰恰是出生于重九,余光中自称是“茱萸的孩子”, (王维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到了喝菊花酒,带茱萸的时候,故乡的情景仿佛又在眼前,难免一种怅然在心头。余光中在诗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到了八十岁,余光中终于到了他梦中的故乡,他说:“中文在手,就等于故乡在握。”即他的文章就是故乡的化身。(余光中的乡愁不只是地理的乡愁,更是历史、文化的乡愁)是历史、文化的乡愁)
三、诵读课文(课文以文采见长,须反复诵读,方能体会其中韵味。因课堂时间和条件所限,主要布置学生早自习诵读。课堂重点读读第一段)
四、鉴赏第一段:山居概貌四、鉴赏第一段:山居概貌
1. 出本段中对偶句,并说说好处在哪里。(问题简单,可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简单,可指名学生回答)
(课外延伸“对子”常识: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任风吹,任鹰飞”,
“忽焉似有,再顾若无”,
好处:整齐对称的句式能增加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
2、山外有山,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忽焉似有,忽焉似有,有顾若无,有顾若无,有顾若无,那便是,那便是,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这一句是写远景。提问:“山外有山”的第二个“山”字指的什么山?(个人理解:大概是昆仑山、泰山、华山、喜马拉雅山……)
因此,这里实际上写的是乡愁(情景交融)。
所用修辞是比喻。翠微喻乡愁,隐喻。所用修辞是比喻。翠微喻乡愁,隐喻。
“大陆”一词显然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注意一个逗号。本来这句话可连写,但诗人偏偏在中间隔一逗号,将其分为两段,这一隔便起了强调作用。强调了后段“大陆”。读时也会感到语气明显加强。这一逗号也包含了不少情感,可以看出,诗人在写到大陆一词时,情感猛地向上一提。情感猛地向上一提。
情感归纳:地理的乡愁情感归纳:地理的乡愁
3、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
既用典又有意象。既用典又有意象。
用了陶渊明和苏东坡的典,而这“菊”这“月”不是一般的菊和月了,是一种具有中国特的历史、文化意味的意象。特的历史、文化意味的意象。
这两个典故,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作者既沉醉于陶令东篱下的“悠然”,也牵萦着苏子月明“千里共婵娟”的梦幻,无不让海外游子浮想联翩,韵味绵长。
情感归纳:历史的、文化的乡愁情感归纳:历史的、文化的乡愁
总括:小小一段文字,几乎道出了余光中的整个乡愁文学世界。
(学生齐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一段)
第二节课第二节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作者及作者的乡愁文学世界)
山中答问第二段第二段 1.第二段写景中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举例说明这样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拟人手法,拟人手法,
如:“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
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这样把山当人写,这样把山当人写,把景物写活了,把景物写活了,把景物写活了,似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似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似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就更有自然亲切的感受。就更有自然亲切的感受。 2.“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
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这句话中“心血来潮”怎么理解? 这是海潮引发心潮,这是海潮引发心潮,
这是乡愁之潮。这是乡愁之潮。
借海水的潮汐写内心的心潮起伏。借海水的潮汐写内心的心潮起伏。
3、文中有句话,如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大家分析其表达效果。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明确: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
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
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三段
1、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这一句好在哪里?”这一句好在哪里?
这句话化用了李白《山中问答》的诗句:“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营造出“鸟鸣山更静”的意境,表达了山景的幽美(大山的静谧)和作者对幽美山景的喜爱。喜爱。
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尘世的纷扰,,远离尘世的纷扰,
于是境由心生,在“我”眼里的山也就像“禅机深藏的高僧”,看透世间万物的沉浮,静观万物变化而不语,超凡脱俗,静观万物变化而不语,超凡脱俗,
但又有像李白与敬亭山一样“相看两不厌”的相知相契。 2.“问余何事棲碧山”,“我”不回答,你来回答原因。“我”不回答,你来回答原因。
答案:在山中人人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答案:在山中人人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清风明月做伴,山水撩人心怀。清风明月做伴,山水撩人心怀。
3. “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用了什么修辞?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意思? 答案:比喻,答案:比喻,
是指山谷容易有回音。是指山谷容易有回音。
重点揣摩重点揣摩
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说理由明确:说说理由
(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理由:
“成了山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
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
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
梳理整合梳理整合 通过对语句的分析,请同学们把握本文的主旨及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
明确:1、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山变幻莫测的景,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2、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作者及字里行间无一字写乡愁,却通篇都蕴藉着淡淡的乡愁。
理清行文思路理清行文思路
文章首先交待自己山居的地理位置,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感受(喜与忧)(第1节); 其次总体概括书斋、海与山构成的优美环境;其次总体概括书斋、海与山构成的优美环境;
再次作者分层次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山居所在的山在声、霞、雾、风以及噪音中的景致; 最后以诗句照应开头,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之情。
作者的乡愁在本文是含蓄而蕴藉的。主要体现在描写景物当中。
第一自然段:山居概貌第一自然段:山居概貌 第二自然段:海天相映第二自然段:海天相映 第三自然段:山中奇景第三自然段:山中奇景 第四自然段:山居幻景第四自然段:山居幻景
第五自然段:雾中仙姿第五自然段:雾中仙姿 第六自然段:风中秀第六自然段:风中秀
第七自然段:人为骚音第七自然段:人为骚音
小结全文小结全文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拟人,拟人,富有节奏的长短句交错,富有节奏的长短句交错,富有节奏的长短句交错,集中语段绘声绘地传神描写香集中语段绘声绘地传神描写香港沙田山居周围的海天、山峦的景。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如此纵情山水,其喜乐陶醉之情可见一斑。情可见一斑。
但是,最后一段的笔锋一转,转向人类活动,暗示作者做不成山人,没办法真正远离世俗,俗,忘不了尘世。忘不了尘世。忘不了尘世。而且极力描绘了而且极力描绘了而且极力描绘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最令人心动而神往”“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的“人为的骚音”
,借九广铁路北伸,抒发对祖国大陆的浮思。抒发对祖国大陆的浮思。
此外,文章发端:“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了两次”,以及文末赋诗一首“……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国怀乡的情怀。,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国怀乡的情怀。
拓展阅读(作业)作业)
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进一步体会他的散文特点及蕴含其中的感情。
北 望
一抬头就照面苍苍的山//咫尺大陆的烟云//一缕半缕总有意缭在一缕半缕总有意缭在
幕幕北望的阳台//那几盆海棠和仙人掌上//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永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而历史,炊黄粱也无非一梦//多少浪子歌哭在江湖多少浪子歌哭在江湖
最后总是向昆仑的荒古//落下鸿蒙一丸老太阳落下鸿蒙一丸老太阳
炼不完,一炉赤霞与紫霭//月,是盘古的瘦耳冷冷
在天安门小小的喧哗之外//俯向古神州无边的宁静
夜深,香港黯了千灯//阳台一角便伸入北斗阳台一角便伸入北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