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启示作文孔子“四毋说”给我们什么启示?
《论语》感悟(一七五)
文/王营
原文: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9.4 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感悟:“四毋”是孔子日常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其成为“至圣先师”所达到的较高境界。孔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虽然我们平时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做为一名教师,经常运用“四毋”来提醒自己,有利于我们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做为一名教师,不能主观臆断。课堂教学中,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要经过事实的验证,切不可信口开合,自说自话。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没有事实的凭空臆测,不但不会令人信服,有时还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面对纷繁复杂的
世界,许多人在作结论的时候,往往被事情的假象所迷,比如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突然发现平时写作水平并不高的一名学生这次写出了一篇好文章,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也没有经过一番调查,由此就断定学生抄袭,未免就有点儿主观臆断,假如文章确实是他自己写的,就对这名学生造成了伤害,还可能会让他由此厌恶写作。
其次,不对人或事做出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真理是在发展变化的,做为教育对象的人也是在发展变化的,谁也难以预测今天的学生将来会干什么,取得怎样的成就。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因为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而断定他将来怎样。大凡教育都是遗憾艺术,有时候平时我们看好的学生,学习好,各方面发展也很好,但一旦走向社会,却并不一定出类拔萃。相反,有些学生平时吊儿郎当,学习成绩也不好,将来的发展却不一定差。因此,做为一名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尤其是对待所谓的差生,不能一棍子打死,好学生要看到他身上的缺点,差学生也要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不可过早地给学生下定义、贴标签。
三是不固执已见,将错就错。在事实面对,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为了挽回面子,却硬要强词夺理,非要与人争个高低,这样的人生活中并不少见,也就是孔子所说“愚而好自专,
贱而好自用”之人。“固执已见”和坚持真理其实是两码事,坚持真理是对真理的固守,是一种意志品质,而固执已见则是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是一种愚蠢的表现。面对事实,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没有什么丢人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敢于否定自己的勇气,比如课堂上某个知识点教师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讲错了,被学生或听课老师指出,教师就要虚心的接受,如果再坚持原来的错误,不仅会遭到学生的讥笑,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四是不自以为是,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面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解决的方法,教师不能只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全盘否定别人,更不能高高在上,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见,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也是教师处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的一条准则。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研究中,学校要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倡导求同存异的教研风气,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进而在教学中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