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拆村小合并建成完小,造成住校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留守学生已占到了相当比例,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体。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学校,全校共有学生785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学生208名,也就是说占到了学生总数的26.5%。这是我校极为特殊的情况。本课题组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了解,发现我校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留守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据调查我校留守学生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
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69“留守学生总数的33.17%;祖辈监护的学生98占到了留守学生总数的47.15%;亲朋监护的学生38留守学生总数的18.27%;还有3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不论从全国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从我校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留守学生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本课题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期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为留守学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留守学生在一些研究中也被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子女留守孩子,虽然称谓不一样,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留守学生的概念基本一样。留守儿童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一张在《留守儿童》一文中首次提到留守儿童,并将其定义为:父母出国或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这个概念和目前我们说的留守学生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
概念在90年代后期出现,而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的现象被广泛关注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目前我们所说的留守学生主要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经商或是学习,而将孩子留在家乡上学,留守时间不低于半年,并由一方家长、亲戚或是其他人监护、教育,年龄在18岁以下的孩子。
综观国内关于留守学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基本情况的调查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留守学生产生的根源
目前有大量研究对留守学生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研究。中央教科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人员认为: 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 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中考、高考必须在户籍所在地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异地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及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等, 都用不同使得这些体的子女若转学则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吴霓也认为,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 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 而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
(二)对留守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一些研究集中在对留守学生的规模、分布、监护等基本情况上,主要情况如下:
1.留守学生的规模
不少研究者根据典型调查得到了所调查地区留守学生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如:中央教科所2004年在河北、甘肃等省开展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7.7%;也有人根据比例估算出农村留守学生的规模在一千万左右,但是最近有研究表明,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两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0%
2.“留守学生的分布
段成荣和周福林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考察了我国留守学生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城乡分布:留守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占全部留守学生86.5%;地域分布:留守学生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等省。
3.“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
目前,已有的研究在寄宿制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上的观点基本一致,其监护类型有四类:隔代监护,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单亲监护,由留在家中的父母一方抚养;亲朋监护.由亲戚朋友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由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或者是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许多研究提出了每种监护类型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