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明确: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2 “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
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