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资源共享 步入知识海洋 ————————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诗的前两行写景,后两行写儿童活动,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田园春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及】
会认生字,会正确书写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美丽田园春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释题。
1、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很多诗人作家都在这个季节留下了名诗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
2、板书课题。《宿新市徐公店》。
3、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4、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学生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引导理解“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课件出示)
5、简介诗人。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利于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能力,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理解难度。
二、看图初读知大意。
1、故事入诗。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自然景。他看到了怎样的景呢?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读后交流,把生字“篱、疏、未”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课件出示古诗了解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交流。(预测学生能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花”、“儿童”、“蝴蝶”;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篱落”指的就是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联系《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
3、再读诗句,读通顺。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为下一步的学生表演诗、编故事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与情境营造,也为学生打开了学习古诗“欣赏风景”的小窗。从诗中景,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把握
诗的主景,领略诗中风光,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课件出示)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2、读诗句,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交流: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指导联系“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在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也有“无”指“没有”的意思?(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改鬓毛衰。)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悟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过程中,摒弃教师的独白,让学生联系前几学期所学的诗句,并辅以画面帮助,在联系中发现古诗理解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识,掌握了语言规律,使学习有规律可循。
三、图文对照编故事。
这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你仔细看,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听。(交流)
四、总结全诗
通过刚才的学习,如果你是诗人,你对眼前的景喜欢吗?对这些孩子喜欢吗?(诗人和你一样喜欢)板书:赞美和喜爱。
五、课外作业
这首诗,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对春天的赞美
对儿童的喜爱
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同事的评价作了回顾、反思,感触颇多,现小结如下:
抓重点词,感受诗境。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这样,学生体会了菜园的美丽、恬静,感受到孩童花丛追蝶的快乐;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解读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描写儿童的诗句有哪些 以读为本,增强教学效果。我引导学生先看图,说说图意,感受美。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
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