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一、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好的原因及表现:
注意力有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专注性,即是否把精力完全集中到正在注意的对象上;二是持久性,即保持注意的时间长短。
增强注意力的方法:
1.复述数字。就是让别人出一组数字,如5473869,你就重复它,可以从七位数字开始,当你感觉容易对付了,便升到八位,再升到九位,当升到十二位,便不要再升了。每天只能升位一次。你可以将这个游戏每天“玩”10分钟左右,共玩一个月左右。效果相当不错。
2.学播音。广播、电视播送新闻时,他(她)说一句,你学一句,你嘴上学上句时,耳朵要注意下句,否则你就学不下去。每天5分钟左右即可,连续一月,就能达到“跟得上”,到连续学10分钟不错5个字时,你的注意力的专注性就达到良好了。这种游戏你在合格之后也最好经常“玩玩”,以训练自己的大脑。
3.抄书。将你喜欢的书、报、刊上的好文章抄到一个专门的文摘笔记本上。刚抄之时,一次看的字数不得少于六个,以次增加,当你平均每次能看(记住)约十五个时,你的注意力的专注性已经训练得很不错了。
训练持久性的办法有:
1.准确朗读。要求自己对一篇课文或一篇报刊的好文章,在清楚、流利、中速(每分钟200字左右)的基础上,保证一字不差。这样的朗读训练法,能使你在读完第20篇(每篇约一千字)时,注意力达到“足够用”(须有别人监听记录)。
2.记录新闻。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或看“新闻联播”节目,或别的新闻节目。在刚听(看)完之后马上写出共多少条新闻,其中国内多少条,国外多少条,男女播音员各播多少条,最主要的六条是什么。坚持20天就有很大的提高。
3.背唱歌谱。除了音乐专业的学生或音乐天才之外,人人可用此法训练自己的注意力。选你喜欢的歌曲,不再唱它的词,而是唱它的谱,有条件的弹(拉)琴更好,不是照着唱(拉、弹),而是背下来的唱(拉、弹),你若能在一个月内熟练准确无误地背着唱下15-20首歌谱,你的“注意力的持久性”必会提高到足以支持取得优秀学业的程度。。
二、 孩子的记忆力不好
记忆力不好的表现:
记忆力不好的原因:记忆包括编码、存储、提取三个过程。有些孩子表现出来的屡教不改的现象并不是因为记不住,可能是因为孩子记住了但是不能再恰当的时候及时的提取。
增强记忆力的方法:1.记忆策略(联想法、) 2.及时复习(记忆曲线)3.互相提问(查漏补缺)4)增强记忆力的食物5)保持良好的情绪
三、 孩子逆反,不听话 ——青春期的孩子像弹簧,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逆反的表现:不听话,顶嘴。有话不跟家里说。
1) 孩子自我中心,自我意识增强,把自己当成人看待,要求获得尊重。
2) 青春期的心理与生理的矛盾,学习压力等导致的情绪波动大,易激动和冲动。
解决方法:家长自我反思,你对孩子了解吗?你走进过孩子的心理吗?
1) 孩子喜欢什么?最喜欢的老师是谁?最讨厌的老师是谁?最喜欢的明星是谁?
2) 孩子想要什么?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愿望?
3) 孩子的理想是什么?以后想做什么?
4) 你知道孩子目前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吗?
首先,家长要接受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独立,不要大惊小怪。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多听孩子的意见,多让孩子做主,满足孩子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家长在孩子出现错误时做出引导,让孩子在明白各种选择的后果基础上有孩子自己做决定。最后,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多跟孩子沟通,做孩子的坚强后盾,满足孩子精神需求。
1) 接受孩子的独立、尊重孩子的成长。
2) 接纳孩子的感受,多肯定孩子,满足孩子的成人感和自尊心,十罚不如一奖。
3) 改变态度,尊重、沟通,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要像对待朋友而不是对待孩子那样对待他们。
4) 走进去,走出来。放下架子,跟孩子做朋友,正确的引导孩子。
5) 青春期孩子对父母的意思会本能的进行过多的解读,造成情绪的反弹。所以家长在跟孩
子沟通的时候要及时的澄清语意:“我的意思不是想限制你,只是你晚上回来太晚的话,我们会担心你”。。。我的意思不是。。。如果你。。我们会觉得。
6) 跟孩子沟通时不要先褒后贬,不要说但是,你打篮球很好,但是。。。,变为你打篮球很好,如果。。。。
四、 孩子撒谎
撒谎的原因:孩子撒谎是为了寻求自我保护。1)获得有利东西。获得家长的鼓励和表演。提高自己的地位。2)避免某些不利东西。避免家长的惩罚,避免繁重的任务。3)其他原因:模仿性说谎、反抗性说谎、报复性说谎
解决方法:家长首先要自我反思,想想自己在孩子撒谎这一行为中扮演的角和承担的责任。1)榜样作用2)让孩子意识到谎言是不对的,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谎言最终会被揭穿,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3)分析说谎的原因,从根源上组织谎言的发生。
五、 早恋
早恋的原因:青春期发展、对异性的好奇
应对方案:预防为主,鼓励孩子广交友,浅交友,不要长期和某人保持紧密的关系。
1)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生活。注意沟通的时间、地点、态度、语气、质量2)达成协议,透明恋爱。
六、 网瘾
表现:长期沉迷游戏
网瘾的原因:1)网络满足了某些现实世界不能满足的需求
解决方案:1)转移注意力,控制上网时间。帮孩子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合理分配时间,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循序渐进,采用计划加强化双管齐下的方式控制上网时间2)切断诱惑源。拒绝电脑。3)寻在现实世界里获得满足的途径。扩大孩子的交际范围,鼓励孩子与朋友积极沟通。多带孩子出去接触社会。4)榜样作用。家长要合理的使用网络,不玩游戏。5)科学用网。网络具有双面性。帮助孩子正确的使用网络。
七、 厌学
厌学的表现:上课不愿意听讲,作业不能主动完成。
厌学的原因:1)学习是一种任务2)学习无用论3)家庭原因4)学习习惯不好
解决方案:1)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孩子觉得学习时有趣的、有价值的事情。2)增加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不学习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3)学习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4)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帮助孩子拉近想和做的距离5)目标教育
让孩子不爱学习的方法:
1) 强迫、催促孩子学习:家长就是孩子学习的监工,时刻催促怎么还不学习啊?
2) 物质奖励:这次考**我就奖励你***
3) 只让孩子学习: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少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4) 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考这么少分,还好意思?这次要考多少多少分?
5) 公开/私下打击孩子:孩子考的差的时候不断的唠叨,从成绩到学习再到能力再到人品,等等。。。考这么少分?你看通过比较,你看谁谁谁?
八、 想学习,但是不能坚持。理想巨人,行动矮子
表现:想学好,但是坚持不住,学不进去。
原因:1)学习虽然有动机,但是动机不强;2)学习方法不科学,孩子不仅想学,而且会学。没有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性强、具体)、执行性强的计划、毅力不够。制定计划,让计划成为一种习惯。
解决方案:1)激发学习动机。2)协助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要有可行性,小步子,大目标,并配合以自我激励和他人监督机制。3)意志力培养。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责任心和克服困难的坚持性4)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最佳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及时的复习总结: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高考状元式学习:只学不会的。
兴趣产生方法,有兴趣有方法才会勤奋
小学生的行为由情感控制,只有兴趣才能激发行为。高中生和成人的行为才受理性的控制,可以由理性引发坚持。
九、 孩子不写作业,还不怕老师批评
1) 为什么不写作业?没有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已经会了,不用写作业,孩子是否有自己的安排?
2) 教师的惩罚是否合适。教师的批评是否合适科学,是否引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般比较有主见,容易产生逆反。
十、爱和愤怒——父母的两难困境
愤怒的原因:对孩子的爱和期待与现实情况的不符合。
不是不能愤怒,而是如何能够恰当的、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表达我们的愤怒。1)心中的怒气不发不行,一个没有人的角落“发狂”来发泄怒火2)寻恰当的解决方法。在愤怒的时候问自己:“我还有什么办法?”3)列出让自己发脾气的事情,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先知先觉,
以便更好的在情绪发生之前予以控制。4)多站在他人(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多考虑孩子的感受。沟通中不在于我们表达了什么,而在于对方听到了什么。
十一、认为学习是给家长学的
当我们想要去做某些事情得动力大于小孩自己想做的动力,那结果就会事与愿违。家长的需求强加给孩子时,即使孩子开始学习也是孩子希望得到家长认可这一需要在推动孩子学习,而非真正的想学习,而且希望得到家长这一认可也会随着亲子关系的变化和孩子自我意识、追求独立的意识的发展慢慢的降低。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孩子教育问题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
总是为行为寻原因。一旦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下去,而且,在寻原因时,总是先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内部的原因了。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老人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过度理由效应。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