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文教学中,以教师、学生和作文三个“情感源点”为中心,构成了作文教学的情感系统,这一系统包含了诸多情感因素,有动态的、静态的,也有显性的、隐性的。这些情感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一:它为学生写作提供源泉和内在的动力;其二:它为教学活动提供和谐宽松的环境和外在的推动力,同时,外在的推动力又可转化为内在的力量。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注意情感的积极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写作情感和兴趣,促进学生写作。对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掌握、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情感 应用价值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1]它伴随着人的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这句话揭示了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只要调整好情感状态,就可以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中,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为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提供了好的途径和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试探摸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写出了不少相关的研究论文。如:《作文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方大鹏)、《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位置》(张雪琴)、《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姚亚平)、《让理智战胜
情感——浅谈作文评语中的情感投入》(李瑞华)、《人本·生活·情感——五步作文课堂教模式初探》(诸葛建军)。
有理论也有实践,成果可谓丰富,但是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如下不足:⑴对作文教学中的情感认识不够全面,只注意到静态的和显性的情感,没有注意到动态的和隐性的情感。⑵在实际的应用中出现了偏差,为情感而情感,没有把“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根本目标。⑶在实施过程中,重了学生、轻了教师,没有发挥教师在情感应用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比较全面的论述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应用价值,并提出简要的实施策略,以期对情感应用价值的认识有所深入,推动作文教学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以往对写作过程的探讨往往只注意到构思过程和表达过程,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写作过程应该包括三个阶段:观察、思维、表达。这三个阶段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观察阶段,情感有引导观察、促进观察的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他把
人们同客观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使得人们对客观事物不再漠视了,而是以己感物,由此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让生活充实。这样一来,客观事物的表象就带着情感的烙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这是情感的引导作用,他引导人们观察。随着内心情感表象的积累,人的情感体验也更加深刻、丰富,人们更容易被外物感染,引起全身心投入的观察与体会。这是情感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人小时侯,观察不是很自觉,下雨时,只是在想看雨的时候才去看雨;但当他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懂得了人生其实有悲苦流泪的时候,他对雨也就不再漠视了,而是见雨伤怀,潜意识地从雨中的情景寻自己相应的感受。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如果先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给他们创设一个情感氛围,那么其观察效果会很好。需要指出的是,效果要体现在学生有没有获得情感体验上,而不是观察的时间、数量与观察的准确度上。
在思维阶段,情感起吸引组织思维表象的作用。思维是写作的组织阶段,它把相关的记忆表象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情感特有的烙印功能,使作者的记忆更加深刻。心理学有关原理表明:具有深刻情感体验的事物最容易被记住,也最容易被提取。纯净的情感状态,把相关的记忆表象吸引过来,同时有把不相关的表象排斥在外,使作者的情感更加纯净深刻,思绪满怀,写作成为“不能不为”(白居易语)的事情。这一过程是写作的内部思维,需要经过不断
的训练才能变得熟练。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锻炼这种思维能力,那么学生的作文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但是,针锋相对的训练又会让学生产生心理紧张,达不到纯净状态,所以首要的是环境的建设,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环境的融洽引开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感让他们在不断的表达与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思维的技巧。
在表达阶段中,情感则起着疏导和纠偏的作用。思维是作者内部的表达,是作者的自言自语,无须别人明白,但如果要外化为具体的符号,也就是要表达给读者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外部的因素了,其中最主要的是表达给谁看?该如何表达?如果作者和可预见的读者之间的情感融洽,或者说情感深厚,那么作者就会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楚、明白、充满真情实意,从而让对方更清晰真切的感受到。如果他与可预见读者的情感有隔阂,或者说之间的情感是冷漠的,那么他的表达就不会过多地考虑读者的感受,变得生涩、难懂起来。比如,学生写的作文《给朋友的一封信》和他写给朋友的信相比较,一般不会一样。前者造作、别扭,后者却生动、有趣。其中的原因是他对可预见的读者的感情的不同。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与读者的情感,让学生把对朋友亲人的爱泛化到读者身上,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表达会向着“更加流畅、贴近读者”的方向发展,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很快提高。
二、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情感的融洽为作文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让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同时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最终的教学效果要看学生学到的多少。不管人们是否在意,教学活动始终是知识传递和情感传递两条路同时进行的。没有哪个学生只注意教师传递过来的知识而忽略教师当时的情感。当教师传递的情感是冷漠的鄙视的,学生会拒绝接受他传递的知识;当教师表现出关爱、信任的态度时,学生会欣然接受并努力记住教师所教的知识。情感可以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性,这是情感的增强功能。教学中师生情感融洽,双方都处在开放状态,学生愿意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并理解教师的言行,学习效果非常好,好的效果会刺激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又促进了情感的进一步融洽。这时学生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达到了“心理安全”,同时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又能自由发挥,从事作文的自由创作状态。这就具备了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两个条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3]他们的创造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进一步发展。以上的论述适合于所有的学科教学,对于作文教学,融洽的感情尤其重要,这是因为作文的交际性和创造性两大特征。这两点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创造是为了交际,交际又促进创造。师生的情感融洽相互信任,学生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作文向教师表露,教师也真诚地给以回应。这样就完成了初步的交际过程。过程的顺畅给了师生满足
感和愉悦感。人类有这么一种天性:总是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4]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师生努力创造成功的交际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推动下,学生会努力让自己的表达更真诚更有创造力性,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和作文水平。反之,如果师生之间出现了互相抵触的情感状态,师生的交际就无法完成,学生的创造力无法发挥,整个作文教学也就不会有太理想的效果了。许多教师正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结果无论花多大的力气,教学效果就是无法提高。一位大学生在回忆自己小学时的老师说;凭心而论,她的语文课确实上得不错。尤其是她读课文时,抑扬顿挫,眉飞舞,很能使人入迷的,这时候她总是那样感人,以致于班上的纪律总是最好的。……但是她对学生的严厉使人望而生畏。记得她走马上任就下达命令要整顿纪律,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让我们练坐功,谁动一动就会遭到无情的批评和训斥。……中学作文现在想想,她真是缺乏爱心。从那以后我对她的语文课再也没有产生过好感。[5]一个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出的教学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即自己所教的知识被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心,爱教学爱学生,与学生保持融洽的感情。
学生对作文的情感(即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强大动力。普通心理学一般把兴趣归结为个性心理倾向的范畴,而情感心理学把他看作人类的基本正情绪(即对人起积极作用的情绪),
在人出生后大约三个月就出现了。情绪性兴趣和个性心理的兴趣的关系是:后者在具体的情境中以 前者的形式表现于外,前者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后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又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4]比如一个学生起初对作文没有兴趣,但是作文课上教师安排得巧妙、讲得精彩,这个学生也会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受到感染,形成情绪性的兴趣。当教师继续对他进行情绪的刺激和激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学生的情绪性兴趣就会转化为个性心理倾向的兴趣,从爱作文课到爱作文,从外在乐变成了内在乐。兴趣是内在的动力,推动人们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付出努力,充满了极大的热情,每有一点点进步就会欣喜不已,信心倍增;有了失败挫折也会很快奋起,继续前进。马克思说:“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到达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 [5]兴趣使人在情感上(而不是在外界的压力下)接受自己喜欢的事情,从心底热爱它,想尽一切办法达成目标。深圳中学的一名初中生周行在他的文章中说:“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种形式,让我们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既有趣味又有挑战,……写我想写的东西,那我可要对自己负责,要把自己想的意思真正的表达出来,也挺有难度的。但是,一个人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就必定会投入更多的激情,也必定会激发更多的灵感。也就是热爱促使人进步。写的多就想的多,想的已不仅仅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包括了“怎么写”的问题。这样一来,写的东西就越来越言之有物,条理越来越清晰,文章也
越来越顺畅了,随着一篇篇随笔的积累,“写东西”也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6]周行说,小学的作文都是命题作文,让他有一种压抑感,甚至讨厌作文了。后来在初一时,语文教师范永泉让他写“不限制题目、不限制题材、不限制体裁”、“写什么就写什么的”随笔。这使他兴趣大增,作文成绩大大提高,《中学语文》2001年第八期发表了他的四篇随笔,编者下的按语是:以丰富的词汇、变化的句式、灵活的章法,表达了自己相当个性化的对生活的真切体悟,对人生细致的观察,对历史独特的理解。从周行的进步中,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作文的巨大推动作用。情感为作文提供不尽的源泉。作文的源泉在哪里?叶圣陶有过这样一段话: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它(情感)能引起种种机会,使我们留心观察,设法试证,以获得经验,它又在前面”诱导着使我们勇往直进,全心倾注以获得经验。……这世界各部互相关联而且固结不解地组织起来;……它是粘力,也是热力。[7]从上面的话我们可以看出,生活本身不会自动进入学生心中,成为作文的积蓄。情感作为粘力,把学生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客观生活于是就带了深深的情感烙印储存在学生的心里,情感越丰富这种储存也就越丰富,丰富促进认识,认识又使情感更加深刻。一旦有适当的激发,伴着情感的抒发,一个个生活的景象也相继跳跃出来,让学生文思如泉涌,达到所谓“物我神游”,这
时学生会感到创作是在情感的牵引下,一下子完成的,很有创作的成就感。同时,创作的忘我状态使学生全心体会原有的情感,无疑又是一次提高与升华,使情感更加深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