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2讲讲义
第二章,秦汉必考文学常识梳理
一、秦汉文学概况:
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秦代和两汉文学,由于秦代历时15年,文学成就不高,主要是两汉文学成就。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上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前202年1-220年)东汉与西汉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际统治思想。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大乐府机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
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汉代散文主要有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前者是由先秦诸子发展来的,以汉初最发达,以后各期也各有发展,但总体上成就不及汉初。后者主要是在先秦历史散文基础上发展来的,出现了《史记》、《汉书》。
汉诗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诗,乐府民歌成就较高,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叙事为主,多用比兴铺陈,善于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朴素自然,对当时和后世诗歌创作均有深远影响。
文人诗以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它是在民间五言歌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汉才有完整的作品,《古诗十九首》是其成熟的标志。
二、代表性文学思潮
(一)汉赋:
A文体介绍: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
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B主要汉赋代表: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
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酒赋》
王褒:《洞箫赋》
班婕妤:《自悼赋》
刘向:《九叹》
刘歆:《遂初赋》
班固:《两都赋》
班彪:《北征赋》
司马迁:《壮士不遇赋》
张衡:《二京赋》
(二)历史散文:
1.(秦)李斯
作者简介: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代表作品:《谏逐客书》
内容简介: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实施“疲秦计划”。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其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2.司马迁与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后人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一部史家绝唱,一曲无韵离骚”。
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3.班固与断代史《汉书》
《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一百卷。班固死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完成,后来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只是把《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共分纪、表、志、传四类。《汉书》十志的规模比《史记》的八书更宏大,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是《史记》没有的。
作者简介:班固,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代表作品:《苏武传》
思想内容:在这篇人物传记中,班固倾注心力,刻画了苏武这一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通过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突出地再现了苏武作为汉使无理被扣匈奴后,十九年之间始终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
热情讴歌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全文写得清晰明畅,有声有。人物的形象、性格活脱脱跃然纸上。正因如此,苏武这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二千年来家喻户晓,直至今天仍活跃在各种文学艺术的舞台上
4、刘向
作者简介: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汉朝宗室,沛县人。著有《别录》、《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五纪论》等书,并且编订了《战国策》、《楚辞》。
代表作品:《战国策》
内容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赏析:《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列女传》
内容简介:《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05名妇女的故事。这七卷是: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传。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宫廷动荡多有外戚影子。刘向认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应当从皇帝周边的人开始教育,因此写成此书,以劝谏皇帝、嫔妃及外戚。《列女传》选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对妇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赞扬的内容在如今的多数人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赏析:仿《史记》《左传》体例面作,选取人物一个或几个事迹去写,别的仅用一语或数语略记,近似随举一事而为之传的《左传》传经之体。同时,《列女传》甚有清而婉的文风,清丽简约,朴实明达。各传形制短小。
(三)乐府诗歌
A文体介绍: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B代表作品:《战城南》
内容简介: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牺牲品。
名句: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简析: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悲哀的气氛。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然后愤怒地对战争的发动者君王们,再次表达了对阵亡的勇士怀念。全诗充满了悲凉的的悲剧情绪。
《上邪》
内容:
7乐府诗歌:
(1)《上邪》
上邪!①
我欲与君相知②,
长命③无绝衰。
山无陵④,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⑤,
夏雨雪⑥,
天地合⑦,
乃敢⑧与君绝!
作品注释:
①上邪(yé)!: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②相知:相爱。③命:古与“令”字通,使。衰(shuai):衰减、断绝。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陵(líng):山峰、山头。
⑤震震:形容雷声。
⑥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⑦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⑧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2]
内容简介: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名句: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赏析:写情不加点缀铺排,直吐真言.抒情极富浪漫主义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上邪”三句,笔势突兀.
《十五从军征》
内容: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作品注释
始:才开始。归:回家。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遥远。阿(ā):语气词,没有意思。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望:远远地望去。松柏(bǎi):松树、柏树。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中庭:屋前的院子。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kuí):即野葵。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作:当做。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贻(yí):送,赠送。沾:渗入[1]
内容简介:《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名句: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赏析: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上山采蘼芜》
内容简介:《上山采蘼芜》是东汉时期的一首乐府诗,和汉乐府民歌中的《白头吟》、《怨歌行》、《塘口行》等名篇并提,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哀怨,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责难和进行控诉的诗。
名句: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赏析:这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这首诗的本意是咏唱弃妇不幸的命运,却不从正面写弃妇的哀怨委屈,反而写出了故夫的念旧。作者没有做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故夫的念旧使读者了解到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完全无辜的,她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孔雀东南飞》
内容简介:《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赏析: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画工之笔”?(《古诗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