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秦代文学
一、秦代文学仅有三种样式:散文、刻石之文、诏书奏议
1、完成于公元前239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2、秦代文学唯一的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
3、现在传世的秦代刻石之文共有8篇,其中6篇在《史记*始皇本记》中
总的来说,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秦氏不文”。
二、1、《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写成。此书内容驳杂,兼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其文章常常以语言故事为譬喻,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
2、《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三、秦石刻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很深影响;内容为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是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
四、秦时民间有歌谣流传。《汉书*贾捐之传》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话。今之所传,仅有一首,见于晋杨泉《物理论》。
◆汉代文学
汉代文学的样式主要有:赋、散文、诗歌和楚辞。其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汉高祖——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问题主要沿袭战国文学的余风,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芽:辞赋,政论。这时期主要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辞赋发展上。
第二,汉武帝——汉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时期。主要文学样式有:新体赋、史传文学、政论散文和
乐府。第三,汉元帝——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主要文学样式有:辞赋、传记文学及代有科学因素的政论文。
第四,东汉安帝——汉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主要文学样式有:抒情短赋,五言古诗。
一、赋与政论散文
(一)汉赋的概念:赋是战国末年兴起的一种文体,它有如诗歌,讲求声韵和谐与形式的整伤;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既能是书面文学,又能诉诸口诵;它既能状物叙事,又宜于抒情说理。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间综合性文体。赋是汉代流行的文体,两汉认识以赋为其体物写志的最重要方式。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二)汉赋的发展流程
1、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赋时期。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以句式写成,模仿《楚辞》。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枚乘等人。
2、第二时期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汉大赋的全盛时期;从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陆产品的丰
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襄、董仲舒、杨雄等。
3、第三时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等。
(三)主要作家
1、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中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其中《吊屈原赋》模拟楚辞。所住文章58篇,刘向编为《新书》。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文章特点为:特点:结构严谨,体制宏大,气质飞宏,感情充沛,语调恳切
2、晁错,文景时人,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著有《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食货志》等篇,其中《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最为出名。其文章特点为:朴华无实,逻辑严密,情感恳切质实。
3、邹阳,西汉散文家,齐人。文帝时,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汉书*艺文志》中有文七篇,著有《上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
4、枚乘(?~前140)西汉辞赋家,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市西南)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七发》、《柳赋》、《梁王菟园赋》三篇,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七发》是其代表作。其散文今存《谏吴王书》以及《重谏吴王书》两篇。
5、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他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两赋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还著有《大人赋》《长门赋》《哀秦二世赋》;还有政论文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封禅文》等。
6、枚皋,字少孺,枚乘的庶子,生于梁。《汉书*艺文志》说他赋有120篇,是典型的文学弄臣,连他自己后来都“自悔类倡”。
7、东方朔,字曼倩,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等,其中《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虽未以赋名,是两篇散体赋。
8、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刘安和众门客集体著作,有《内篇》21篇、《外篇》33篇、《道训》2篇,20余万字。
(2)《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12篇、臣赋44篇,今都不存,臣赋只存有小山的《招隐士》。
(3)刘安的《离骚传》最早给屈原和《离骚》以很高的评价。
9、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辞赋家。他最服膺司马相如,著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赋,其中《甘泉赋》、《羽猎赋》就是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而写的。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以及文《解嘲》等。
(四)其他常识
1、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
2、汉赋四大家是: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3、(1)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刘勰称:“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2)《七发》奠定新体赋的形式,后世许多这这模仿,在赋中形成了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问题,号为“七林”。例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
4、范晔《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
(1)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家以农桑为业,是一耳光“细族孤门”,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理,石破天惊,他自言《论衡》是一部“疾虚妄》之书。《论衡》中有《艺增》、《超奇》《佚文》《案书》《对做》《自纪》等篇
(2)王符(公元85—162年),字节信,著有《潜夫论》,对东汉前期各种社会病端进了抨击,其议论恺切明理,温柔敦厚
(3)仲长统(公元180年—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百病进行了剖析,其见解危言峻发,振聋发聩。
5、张衡,字平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此外,还有《南都赋》《应间》《思玄赋》等。
(1)《二京赋》陈述了荀子所说的“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
固的《两都赋》所作。
(2)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抒情小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人物。(3)《四愁诗》以比兴手法写自己“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的苦闷。
6、扬雄(1)《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是扬雄的代表作
(2)《解嘲》是一篇散体赋,写扬雄不愿趋附权贵,而自甘淡泊的生活志趣,纵横论辩,善为排比
(3)《逐贫赋》和《酒赋》,或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或对皇帝、贵族有所讽谏,思想
和写法也都各具特。
(4)扬雄曾在《法言*吾子》中陶瓷户“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
7、东方朔的《答客难》是一篇散文赋,社主客问答。杨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从内容到形式都模范此。
8、赵壹,字元叔。所著的《刺世嫉邪赋》对东汉末年是非颠倒“情伪万方”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表现了作者疾恶如仇的反抗精神。这篇赋语言犀利,情绪悲愤,揭露颇有深度。
9、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所著的《述行赋》是他在桓帝时被当权宦官强征赴都,在途中有感而作。在赋中作者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贵族们荒淫无耻的现实,而且还满怀同情地写出了当时的民间疾苦,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感情,语言平实,格调冷峻,颇具感染力。
10、祢衡的《鹦鹉赋》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咏物赋,作者借写鹦鹉,抒发了自己生于末世屡遭迫害的感慨。
11、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他的《咏史》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幽通赋》仿楚辞,《答宾戏》仿东方朔《答客难》、杨雄《解嘲》
12、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是杂史一类的散文的内容都是叙述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史实,主要是根据《国语》的记载,兼采《左传》、《史记》的记载
13、(1)蔡邕因为《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
(2)王褒的《洞箫赋》是现存描写音乐赋作较早的一篇。
(3)鲁迅称贾谊、晁错为“两汉鸿文”
(4)刘向编著的《新序》、《说苑》引用了大量民间故事、传说和语言。其中《新序》中记载叶公好龙的故事(5)恒宽《盐铁论》
二、史记文学
(一)司马迁《史记》
1、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著《史记》,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傅八篇,锦仅存《悲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二)班固《汉书》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三、汉乐府
1、汉乐府的含义
(1)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关。
(2)①狭义: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民间诗歌和文人诗歌。《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②广义:包括后代文人模拟汉乐府所创作的诗歌,这些作品可以配乐。
2、(1)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但现存总共不过三四十首。
(2)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
(3)郭氏将其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曲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曲辞、新乐府辞。
(4)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中,相和中最多。
①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个意思;大部分产生于东汉,其中题为“古辞”的几乎全是。
②鼓吹曲则是武帝吸收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
③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产生年代最晚,已出现不少无言作品。
(5)①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唯有《郊祀歌》有一定艺术价值;《练时日》为三言体;《景星》为七言句。②在写作年代上,郊庙歌辞中的《房中歌》最早,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③鼓吹曲辞中《饶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四、《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其诗至早载顺帝末年,至晚载献帝以前。《古诗十九首》最早被萧统收入《文选》,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2、《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建安文学
一、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以三曹为核心。
1、“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
2、“建安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3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文学艺术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风”主要指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内容方面广泛地反映社会离乱的真实状况,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社会气息,在同情民众疾苦,悲时伤世的同时,表现出使人积极进取,分发向上的精神和追求;艺术形式方面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明朗,音节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故使这一时期的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特,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二)、三曹简介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鲁迅称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三国时期魏国君主,字子桓,曹操次子,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燕歌行》《典论·论文》《与吴质书》等。
(1)《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2)《典论》中较完整的是《自叙》和《论文》两篇。
3、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才华高旷。曹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
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是建安时期最负胜名的作家。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代表作有《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杂诗》《求自试表》《七哀》《美女篇》《洛神赋》等
(三)、“建安七子“简介
1、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亦诗亦文,主要成就在文,是七子中辈分最高的。
2、陈琳(? -- 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其作品以章表书记,即,书檄著称。
3、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中称其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1)《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
(2)《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
抒情小赋的名篇。
4、徐干(171-217)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赋驰名。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5、阮瑀 (?-212) 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6、应玚(?-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7、刘桢 (?-217)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诗名甚高。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四)、蔡琰简介
蔡琰,原字昭姬(《后汉书、列女传》注引《列女后传》作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陈留圉人,生于公元178年,卒年不详,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代表作为五言体《悲愤诗》。
◆正始文学
一、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代表作家有“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
1、“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
2、“竹林七贤”,指阮籍、稽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二、“竹林七贤”简介
1、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著有《养生论》《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酒会诗》扥个,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2、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
3、山涛(205—283),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4、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5、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擅长喝酒和品酒。
6、阮咸,字仲容,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
7、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晋初文学
1、傅玄,字休奕,是西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卓有《鸿雁生塞北行》《短歌行》《秋胡行》《惟汉行》《艳歌行》等,其中《艳歌行》是亦步亦趋的模拟《陌上桑》。
2、张华(232~300),西晋文学家,字茂先,他曾著《鹪鹩赋》以自喻。著有《游猎篇》、《轻薄篇》、《博陵王宫侠曲》《壮士篇》等,其《情诗》艺术性较高。
◆太康文学
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
通特。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其中首推潘岳和陆机。即,三张是指张载、张协和张亢;二陆是指陆机和陆云;两潘是潘岳和潘尼;一左是指左思。
一、二潘
1、潘岳(247~300),也叫潘安,字安仁,西晋文学家。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与陆机齐名,史称“潘陆”。梁钟嵘《诗品》将潘岳作品列为上品,并有“潘才如江”的赞语。潘岳此人可称“才貌双全”,而民间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貌。“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当时有二十四友之目,“岳为其首”。(1)名作为《悼亡诗》三首
(2)“善为哀沫之文”,其代表作为《怀旧赋》、《寡妇赋》、《哀永逝文》。
2、潘尼(约250~约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潘岳侄。
二、三张
1、张载,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
2、张协(?~307?),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今属河北省)人。
3、张亢,字季阳,安平人,张协之弟,他有述历赞一篇,《见晋书律历志》是论述音律的文章。
三、两陆
1、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故世称“陆平原”,被誉为“太康之英。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流传下来的诗,共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赋今存27篇;散文其代表作还有《辨亡论》、《吊魏武帝文》。其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明朝张溥赞之:“北海以后,一人而已”。
2、陆云( 262~303年),字士龙,晋吴郡华亭人,家住昆山(今小昆山)之北,陆机的胞弟。主张““文章当贵经绮”,实开六朝文学的先声;著诗文 349篇,《新书》10篇。
四、一左
1、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左思作品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其中《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此外他还有《娇女诗》、《杂诗》一首,《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