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
——以《边城》为例
摘要:《边城》像一颗明星,以它独特的地域特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宁静而安详的笔触倾泻着文字的唯美与单纯,它极具特的诗一般的自然美景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在那里,充满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自由、关爱、纯洁,令人神往。然而淳朴的爱情中人性彩、宿命彩又凝聚着悲剧性的情感特,在似水的柔情中挟着悠悠的痛楚。
关键词:地域特自然环境悲剧彩
沈从文具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的血统,再加上地形的因素,湘西汉文化的弱化影响,沈从文更多的是具有苗民的气质。独特的湘西文化沐浴了沈从文,也成就了《边城》,使得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本文就从自然地理,人文风俗,情感特这三方面来论述它的地域特。
一、诗化的自然环境
《边城》的景是诗化的,处处都令人赏心悦目。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湘西的优美景“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中”i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
翠绿的竹篁,轻描淡写的几笔,湘西的自然山水被描绘得逼真美丽,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景物清晰可见,鱼儿畅所欲游,快快乐乐,让人留恋忘返。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如诗如画般的描绘了湘西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沈从文对于自然景物不光有纯粹的描写,而且描写中也颇具高超的技巧,如文中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浓情与美景交织,浪漫而有诗趣。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边城》中也还有表现人物心情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比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样的月下情景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是舒缓语气,轻柔文字,同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但也就在这样的诗意氛围中,人世间一切“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发生着,转瞬又消逝了,只留下一种莫可奈何无从说起的不安,如烟如雾,渐渐浮上人的心头。又如“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
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悉悉做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交递鸣叫。”ii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翠翠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小说在表现《边城》的自然美景之时,也不断表现了独具湘西地方特的一些风物,如湘西苗乡的典型建筑——吊脚楼、水车、古城墙等。所有这些景物的描写全都离不开水,水是这些景物之源。整部《边城》就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它所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思与神往!
二、淳朴的人文风俗
边城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川湘边境一个叫茶峒的地方,那里依然保留着中世纪小山城淳朴的民风。
《边城》中的人物个个都是诗化的。“这些可爱的人,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中。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无不先有人而后自己。这些人都有一颗伟大的心。”iii边城人个个都正直、善良、纯朴、淳厚、诚挚,关心他人胜于自己,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唯利是图,一片玉洁冰清,极为和谐。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她为人率真,坦诚,“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iv幼小的翠翠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她像爷爷一样,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湘西
人民勤劳、善良、淡泊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在后来与傩送的朦胧的爱情中,更是自然地流露出她的纯情。
天保个性豪爽坦率,即使对翠翠的暗恋,也是那样率真,充满真情实感,没有一点点的拐弯抹角。他以直接的方式向翠翠的祖父表明了他对翠翠的爱慕,“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志,像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鸦成天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有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吉他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不能缺少个照料家务的媳妇。‘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的好’,唉,这两句话恰是古人为我说的!”他对自己的内心是毫无保留的。
傩送则是一个任其性、酷爱自由的小伙子,他漂亮、精明,富有想象力,他身上所具有的种种美德体现着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乡村小镇所特有的淳厚风情。两兄弟爱的是同一个姑娘,相互却毫无嫉妒怨恨之心,也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地竞争,两人唱歌“决斗”,这里没有裁判员,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道德,和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就很大度地成全弟弟,怀着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弟弟,浓重的手足深情让人敬畏。爱情是伟大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谁又能割舍下自己心中的痴爱而拱手相让?按照当地人生活的习性,这一切只能用一场血腥来解决,可怕的手足相残在人们的印象中即将发生,但峰回路转,兄弟俩公平地裁决了这场伟大的爱情。在矛盾交织的爱情中,不但没有血腥,反而折射出了一束人性的和谐的光彩。
老船夫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勤劳、善良、朴实、憨厚,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过客摆渡,风里来雨里去,总是想着方便别人,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劳苦。他用勤劳的双手摆渡着每一位乡民,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每次过渡有人抓把钱掷到船板上时,他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v”这纯正的善,让人感动。
老船夫的“善”还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
位慈祥仁爱为翠翠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老船夫目睹了翠翠母亲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才不委屈她?”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女儿殉情后,他毫无怨言地爱抚外孙女,最大的心愿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因此,他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傩送及其父亲探听消息,虽然遭到冷漠的回答使他伤心烦闷,但他并不因此对船总父子怀恨,他相信他们是好的,并一直寻机会撮合外孙女和傩送的婚姻。这种努力直至他逝去。
从老船夫对翠翠无私的爱,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原始古朴的人性之善。老船夫宽厚善良,是“人性善”的化身,是至善的生命个体。
《边城》中的淳朴民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边城人的性情、行为本身就表现了茶峒子民之间的互敬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死了儿子的他,压抑着自己的悲伤,反而安慰着老船夫:“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我这里有大兴场人送来的好烧酒,你拿一点去喝吧。vi”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
沈从文 边城
作者还特意在《边城》的故事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
茶峒人的婚姻方式是很有特点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汉族青年的婚姻,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程式的,而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走车路;《边城》中的大老天保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向翠翠求亲的。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是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歌唱才能。翠翠的母亲就是通过唱歌爱上了一位军人,轮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情人。傩送在对岸山崖上唱歌给翠翠听,尽管翠翠还不明白这是唱给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