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读后感800字
孔⼦读后感800字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看看下⾯的孔⼦读后感吧!
孔⼦读后感800字【1】
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盾。
作为⼀个理科的学⽣,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的理解。
只学⽽不思,不易发现别⼈的错误,也不容易有⾃⼰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本书回来,刷刷⼏下读完,即使过⽬不忘,学到的也是别⼈的东西。
思⽽不学,则会进展缓慢,⽽且容易钻进⽜⾓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下以往⼈们对同⼀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也说过“吾常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告诉他的弟⼦,在学习中要把握
好“学”和“思”这对⽭盾。
⼈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母在,不远游。
君⼦坦荡荡,⼩⼈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道远,死⽽后已,朽⽊不可雕也。
三⼗⽽⽴……”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为之的孔⼦,⼀个多才多艺、诲⼈不倦的孔⼦,⼀个⾷不厌精、懂得⽣活乐趣的孔⼦。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和古希腊哲⼈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由精神阻⽌他逃亡。
(www.qiewO.cOm)但我更喜欢孔⼦的直⾔不讳:“道不⾏,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种⾃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雄逐⿅,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了孔⼦⼀个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千年的中国⽂化的经书,是有必要⼀读的。
孔⼦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们却在褪⾊,对其讲孝是⾮常必要的,让他们明⽩孝是为⼈之本。
⼦⽈:“⽗在,观其志;⽗没,观其⾏;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事⽗母能竭其⼒;”等。
即孔⼦说;“当他⽗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亲死后,要考察他的⾏为;若是他对他⽗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讲了什么是孝,同“事⽗母能竭其⼒”有些不同。
虽然事⽗母能竭其⼒,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母担⼼、忧⼼,这也不能算是孝。
⽗母都希望⼦⼥⽐⾃⼰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母教育⼦⼥的出发点。
所以为⽗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母的意愿、教诲⾏事做⼈,对得起⽗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孔⼦的“学⽽不厌,诲⼈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好学,不耻下问,三⼈⾏必有我师,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不正是⼀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法他讲究温“故⽽知新,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他觉得学⽽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必有我师焉”、“敏⽽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则是说⼏个⼈⾛在⼀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师的⼈;后⼀则告诉我们敏捷⽽努⼒地学习,不以向不如⾃⼰的⼈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两千多年前的孔⼦之⼝,但⾄今仍是⾄理名⾔,意义⾄⼤。
“三⼈⾏,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个⼴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常⽣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甚多,⽽每个⼈都有⼀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的班集体⾥,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象棋⼤师。
有的是上晓天⽂,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边的这些平凡的⼈学习,就像置⾝于万绿丛中的⼩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是那样地雄伟,绵延;⼤海是那样地壮丽⽆边,⼭之所以⾼,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块⼩⽯;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点⼀滴不起眼的⽔。
若想具有⾼⼭的情怀和⼤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必有我师焉”。
⼀个⼏岁的⼩朋友当然不如四⼗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造就了许多伟⼈。
孔⼦的“君⼦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我想对各
⾏各业的⼈们都有所启发。
⼦⽈:“弟⼦⼊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则以学⽂。”意思是指孔⼦说:“弟⼦在家就孝顺⽗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如兄弟⼀般,谨慎⽽诚实可信,要⼴泛地去爱众⼈,亲近那些有仁德的⼈。
这样躬⾏实践之后,还有余⼒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以贤德的⼈为榜样,不断激励⾃⼰,努⼒实践,完善⾃⼰的道德修养,这些做⼈的⽴⾝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之本也,本⽴⽽道⽣。”
仁义礼智信,国⼈都按这⼀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明、昌盛、礼仪之邦。
孔⼦读后感800字【2】
《孔⼦》读后感时间过得真够快的,转眼间三⽉份已过了⼀多半了,古⼈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孔⼦读后感--李营营。
前者我感受过了,但琴艺书法我是半丝不会的,所以我⽤读书充实这段时光。
在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孔⼦》这部书。
虽然只是粗度,但这已让我受益不少,相信古⼈所说的开卷有益就是这个原因吧。
下⾯我简略介绍⼀下我的⼼得体会。
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略可分为儒释道三家,⽽佛教的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国古代特⾊的,中国古代⼈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思想⽂化的'灵魂。 儒家的主要代表⼈物是孔⼦和孟⼦;⽽道家的主要代表⼈物是⽼⼦和庄⼦。
《孔⼦》这部书主要是阐述儒家思想的著作。
我们现代的⼈区分年龄阶段,常⽤80后、90后等词语。
其实这应该是年龄段的⼀种新说法,⽽⽐较正统的说法应该是⼆⼗多岁,三⼗多岁或四⼗多岁等。 ⽽
这种说法的来源是什么呢?它⼜有怎样的含义呢?孔⼦曾经⽈过:吾⼗五⽽有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说,孔⼦的意思是不同的年龄段的⼈,会做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态。
当然我们应该变通的理解,这⾥的年龄并⾮时间节点的,⽽是指⼀段时期,读后感《孔⼦读后感--李营营》。
⽽且从⼀个年龄段到另⼀个年龄段,⼈的思维⽅式,思想境界都会有所不同,所做的事情也在逐渐改变。
在这⾥,我可以看到,孔⼦是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指出,⼈应随着环境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做着不同的调解与改变,以适应事物的不断发展。
我认为知道两千年后的今天,这都是⾮常有道理的。
同时,孔⼦给出了不同年龄段⼤体应该做的事情。
⽐如,⼗五岁时⼈应该⽴志专注于学习;到三⼗岁时应该能够在家庭事业等⽅⾯独⽴,能在社会中有⾃⼰的定位;到四⼗岁时个⼈应该已经定型,不会再有太⼤改变,不会在对未来感到傍徨;到五⼗岁时
应该能从⼼底接受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规律;到六⼗岁⼈们要达到⼀个接受天命,认识天命的最佳效果,此时,不会再怨天尤⼈,⼤千世界,众说纷纭,都欣然接受了;到七⼗岁,⼈⽼了,死亡之期将近,常⾔道:⼈之将死其⾔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此时⼈的思想就渐渐趋于善了,能够达到⼀个与世⽆争,宠辱不惊,随遇⽽安,物我两忘,⽆意名利,⼼若⽌⽔,不计得失,慈悲为怀,飘然世外的境界。
《孔⼦》⼀书讲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义,礼的作⽤以及孔⼦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现实。
⽽我所说的仅仅是孔⼦对⼈在不同年龄段该做的不同事情与不同⼼态的划分。
当然《孔⼦》⼀书博⼤精深,区区千字必是⾔之不尽,所以我只选择了其中⼀部分述说。
由于本次阅读略显仓促,且⽂⾔⽂字⾔简意深,我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孔⼦》⼀书,不过经过多次阅读,我相信我会更好的理解它的。
孔⼦读后感800字【3】
从古⾄今,伟⼤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
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圣⼈:孔⼦。
孔⼦是春秋时代⼈,名丘,⾃仲尼,是我国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三千。
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我⼼中的孔⼦!
⾸先,我认为他是⼀个不耻下问、终⾝求索的⼈。
我们知道孔⼦有很多的导师。800字读后感
⼤到道家创始⼈,⼩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孩。
这样鲜活的例⼦⾃然说明了孔⼦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还是⼀个终⾝好学,终⾝求索的⼈。
孔⼦说:“五⼗有⽆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从⼗五岁到七⼗岁,孔⼦⼀共活了七⼗三岁,让我们来算⼀算,孔⼦⼀⽣中百分之⼋⼗都在学
习!“活到⽼学到⽼”。
这句话在孔⼦⾝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我认为孔⼦是⼀个⼈、礼、国家,把⽣死置之度外的⼈。
孔⼦从四⼗多岁开始讲学,⼀⽣弘扬仁义礼智信。
以礼治国。
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领兵。
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的利益,⽽将孔⼦赶出鲁国,不过,孔⼦并未放弃,在和弟⼦漂泊的⼗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到哪讲到哪。
有⼏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
也许真正的⼤⽆畏,不仅是在战⽃中“不怕死”的烈⼠,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切困难的⽼师们!(.)
第三,我认为孔⼦还是⼀个很有战略思想的⼈。
2009年的时候有⼀部电影很⽕,叫做《孔⼦》,其中有⼀个⽚段,是这样的:齐想借⽤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以为孔⼦早就料到这⼀招,出动了五百乘兵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
不过,孔⼦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五百乘战车,⽽鲁国竟然也有五百乘战车。
齐国见此情形,只好收兵。
讲到这,有朋友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虚乌有因为他们站的⾼,下⾯的情景看不⼤清楚,所以孔⼦便集中了⼀百乘⽜车,后⾯拉上扫把,⼀跑起来、烟雾弥漫。
这样便形成了“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以奇胜!
这就是我⼼中的孔⼦,这也就是孔⼦。
爱⼈、爱⼰。
正像它的先师⼦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死以之,⼠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孔⼦不愧为真君⼦!他的弟⼦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中的孔⼦:东⽅圣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