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端午节的由来
教材分析
《端午节的由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课文先讲了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然后说是为了纪念古代著名诗人屈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接着具体写了端午节的由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泪罗江自尽,在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最后写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学情分析
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是学生所熟知的,而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是学生不太清楚的,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教师的点拨、引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读书、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粽、檐、辅、措、诬、颂”6个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端午节,了解屈原。
(2)通过认读、书写、组词等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习俗。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同学们,现在过端午节,我们都要放假,因为端午节被定位法定假日了。请大家说说哪一天是端午节,在端午节你都做些什么。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学生:妈妈给我缝了一个荷包,很香。
(参考资料:荷包又叫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黃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学生:我们吃了粽子。
学生:看电视,很多地方赛龙舟呢。
学生:妈妈在门口插了艾蒿。
(参考资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消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学生:妈妈在我的手脖上系上了五丝线。
(资料:五为红、黃、蓝、白、黑。五线象征五龙,俗传可以降服鬼怪。五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
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学生:小孩子带着五毒肚兜。
(资料: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加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3.小结:大家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
日,还知道有这么多的端午习俗,可你们能讲出这些习俗的意义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0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端午节的由来》,一起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意义。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屋檐、佩带、辅佐、权贵、措施、诬陷、谗言、疏远、祭奠、忠诚、悲愤、悲痛、祈祷、传诵等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端午节文章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变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3)师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的疑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1)不理解的生词,通过读书或请知道答案的同学给予帮助,当场解决问题。
(2)不了解的历史知识,可归类有关的问题,存疑并集中时间给予解决。
(3)值得阅读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如百姓为什么如此爱戴屈原,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四、介绍屈原与时代背景。
1.介绍战国时代以及“战国七雄”。
2.出示战国时期的地图,了解当时七国的处境以及各国的治国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
3.出示课件,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
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际,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五、自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并整理笔记。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有关屈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