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必修4
   
1课时
上课时间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②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③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
    ①以时间和逻辑顺序理清课文结构,探究文章主要内容。
    ②通过运用比较法,区分父爱与母爱的不同,重新审视爱。
③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④掌握深入分析文章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懂得如何去回报“爱”、唤醒“爱”。
    ②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体悟爱,从而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与重点
①清晰多样地梳理课文思路。
②对伦理学内涵的深刻理解。
给父母的一封家书③对父母之爱的全面升华,学会“唤醒爱”和“创造爱”。
教学教法
1、注意结合文体特征进行教学。结合随笔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要注意推敲一些难以理解的字句,并且要学有所悟。
2、这个单元的课文大体上属于议论文,以说理为主,因此适用于“理性分析”的解读方式,重在文章思路结构的分析。
3、努力升华学生的情感。由感性始,理性思辨贯穿其中,最后落脚于感性情感,做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语文的特。
4、重视评价的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应该贯穿始终,并能由评价引出新的感悟或是独立的观点。
学生学法
采用“图表梳理法”进入文本,再用“细节探究法”深入文本,最后用“联系实际法”升华文本,通过自由发言、指定回答、综合讨论等方式,分析文章。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文——《一封家书》MV
当年凭借一曲动人的《一封家书》,李春波感动了很多常年在外漂泊的游子,抒发了他们和自己父母之间真挚的感情。
【环节设计目的】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入课文,设置悬念,增强课堂整体感。
【过渡与衔接】这支歌是用音乐的手段从感性的角度来表达儿子与父母之间的爱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则是运用伦理学的方式,从理性角度来解析母爱父爱,相信大家读了之后会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吧。
二、走入文本,理解课文。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阅读文章,提出问题学生默读课文,提问:对于这篇伦理学文章,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困难呢?
【可能提出问题】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文章的篇章结构思路是什么?文章中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
追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明确:分段、画思路结构图、联系上下文解读字词。
【环节设置目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过渡与衔接】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阅读的困难,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讨论,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讨论,分析文章主要内容。任务目标:通过列提纲或者画图表的方式,分析文章内容。
教师引导:我们最简单的图表应该就是分层总结段意了。相应的图表可以设计为:
分层
段意
第一部分(1-?段)
……
……
……
    教师提示:梳理内容的时候不一定要着眼全文,抓住部分主要内容也是可以的。
【可能结构图示】
第一部分(第1-3段)
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第4-7段)
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第8-10段)
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
可能图示1(以段落层次为关注点)
不同点
积极性
消极性
母亲
无条件
自然世界
伟大,渴求
不需努力
无需赢得
父亲
有条件
思想世界
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必须努力
否则会失去
可能图示2(以母爱与父爱对比为关注点)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成熟时期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可能图示3(以人的成长经历为关注点)
教师总结:不同的同学设计的图表大不相同,关注的文章要点也有很大区别。所以以后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到一个关注点,围绕这个关注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进入文本,体悟作者思路。
【环节设置目的】看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用梳理思路、设计图表的方法,快速地进入文本,准确而又迅速地掌握作者写作内容。
    【过渡与衔接】理清了课文思路,这样一篇哲学著作的内容我们也就基本上了解了。但是可能还有一些具体的字词难以理解,有没有同学有这方面的疑问呢?
3、细节探究。由学生提出难以理解的细节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预计的较难的重要问题有:
①第一段的“自恋”是什么意思?
瞻前顾后,后面两句就是解释。即以自我为中心。
②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
所谓“被人爱的资本”,也就是指我是母亲的孩子。
③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句中“祝福”和“和平”是什么意思?
“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得尤为巧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与下文的“大自然”“大地”“海洋”等词语结合起来,更能写出母爱的深度。
④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后一句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⑤“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句中“理想典型”是什么意思?
理想即作者的希望;典型即概括性的抽象的东西。也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父爱与母爱的本质。是对于父爱与母爱的具体表现的一般特征与性质的抽象,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父亲或者母亲表现出来的情感。弗罗姆希望母亲更多的鼓励孩子独立和正视困难,而父亲则应该更宽容,并且要给与孩子更多的自信。
【环节设置目的】解决具体语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
教师总结: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人们由幼稚到成熟的演变过程,还为我们深入剖析了父爱、母爱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父亲和母亲就像我们人生天平的两端,缺一不可。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呢?我们已经长大,所以一定要懂得感恩了——这也许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活动类型I
学生自由发言:估计自己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能力体现:自主探究提出问题的能力)
活动类型II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后画出结构图示,而后全班展示(能力体现: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注:学生应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自行设计完成图表。不同学生关注的重点肯定是不同的,设计出的图表自然有不同,因此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关注点,看他是否能够以自己的关注点为中心设计图表。
学法:进入文本的方法——图表梳理法。
活动类型III
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发动其他学生集体讨论解决。(能力体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法:深入文本的方法——细节探究法
学法指导:
进入文本时采用了“图表梳理法 ”。
深入文本时又用了“细节探究法”。
而阅读文章,尤其是哲学伦理学的著作,最终的目的是要借助这些理论升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因此大家还要回到生活中去,讲讲自己的感受。
三、示例“致父母的一封信”,布置作业
1、总结了整篇课文,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触,我提议大家拿起手中的笔,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家书,告诉他们我们已经长大,已经学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
【环节设置目的】总结整篇课文,回顾课堂内容;为完成“致父母的一封信”作铺垫。
【过渡与衔接】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就给我的父亲写下了一封信,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2、展示教师给自己父母的一封信。
【环节设置目的】唤醒学生对父母的爱,引导他们把这种爱对父母表达出来。将本课所学的理性知识升华为“感恩”的情感。
3、如果有时间,请学生谈谈自己写信的设想。
学法:升华文本的方法——联系生活法
活动类型IV:直接总结提问,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1:板书设计
2:致父亲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我和妈妈在您坟前种下的那棵白杨已经刻下十四道年轮了,现在枝繁叶茂,不知道您在那个世界里是否一切安好。
时间像流水,冲淡了很多记忆。
可为什么——我还记得,您握着我的右手,一笔一划地教我写字,口中还不停的念叨:“横要平,竖要直。”
为什么——我还记得,在我偷偷改掉成绩单被发现,一向很少发怒的您,高高举起了巴掌,怒斥我:“没有骨气,懦弱、逃避!”
为什么——我还记得,那次我们激烈的争吵,我大喊:“用不着你管我,我知道怎么做!”您重重坐在藤椅上,一言不发,粗粗喘气!
为什么——我还记得,您跌倒在家门前,任凭我和妈妈的呼喊,您都无法睁开眼睛,只是牢牢抓住我的手——那么用力!
有一些东西,当我年轻的时候,不懂珍惜。当我懂得珍惜的时候,这东西却已远去……
我想把我第一名的成绩单交给您,我想把大学提前录取的通知书交给您,我想把我签订工作的合同交给您,我想把我第一个月的工资交给您,我想把第一篇获奖的教学论文交给您……我还想让您看看我的儿子——您的孙子,他也像我过去一样可爱、调皮……
今天,我把这一切都带到您的坟前,可我们却相距咫尺,远隔天涯!
您告诉我,做人要坚强、正直,不要畏惧一切苦难!我没想到:人生最大的苦竟是您还没来得及看到儿子的成长,就已经闭上眼睛;人生最大的难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刻骨心痛!
爸爸!请放心,儿子已经长大,真的不用再牵挂!
爸爸!儿子无法守在您的身边,这棵白杨会陪您到永远!
愿您
                          安息
不肖儿敬上
即日
谨以此课献给我挚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