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黔:做一只勤奋的小蜜蜂
作者:***
来源:《中关村》2020年第01期
        随着电子弹簧锁“咔嗒”一声,贵州务川永惠蜂业科技有限公司第一道全封闭铁门打开了。刚迈进门槛,大门随即关闭。在一尺见方的密室里,风莫名而来,骤然吹起,像淋浴一样,从
上、下、左、右、前、后不同方向同时袭来。风乍停,又迅速排空。一分钟后,第二道大门自动打开,蜂蜜加工车间露出庐山真面。
        这是进入车间必经程序——过风淋门。
        公司创始人、退役军人赵成黔身材结实、标准,似乎只是换了身便衣的军人。面对记者对“过风淋门”所产生的好奇,他脸愈发黑红,眼睛瞪得溜圆,手臂挥动着,有力而干脆地说:“是的,这是生产药品才需要的标准,做个蜂蜜用不着如临大敌。可我觉得,食品和药品一样重要,国家迟早要出台严格的安全标准,我只不过是先干了起来。”
        这原本是一次爱心行动,却成了赵成黔的创业故事。
        2013年,到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战友肖建新,一头扎进鱼泉村扶贫。
        翻过一座座大山,穿过一条条河流,赵成黔看望老战友时才发现,这里无人区方圆60多平方公里,还是一片处女地。锯齿山莽莽苍苍,逶迤连绵。因为地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众多村庄掩映在原始森林里,鱼泉村就在其中。遵循自然和勤劳的法则,这里的村民一
直“坐山吃山、坐山靠山”。鱼泉村是深度贫困县最偏远的村庄之一,基础建设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很多孩子连书也读不起。
        那一天,一个扶助计划悄然形成。他俩商定,一人认领一个贫困学生,直到他们研究生毕业。两位退役军人的行动带动了更多战友,大家开始自掏腰包,捐助贫困学生。
        在5名退役军人帮扶下,13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又背上了书包。肖建新很为战友们的爱心举动高兴,他把赵成黔一行带到当地蜂蜜加工厂,每人送了一瓶。
        “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蜂蜜!”金黄璀璨、丝丝润滑、香甜可口……赵成黔大吃一惊,美味萦绕舌根,久久难忘:小时候的味道!这么纯的蜂蜜,他已经很久没有吃到了。
        好山、好水出好蜜。锯齿山是中华蜜蜂的栖息地,当地原住民族祖祖辈辈就有养蜂习俗,自隋开皇19年(公元559年)置县至今,已有1000多年养蜂历史,自古就有“夜郎蜂蜜多,上品在思州(务川)”的美誉。
        一个想法,执拗地产生,不可抗拒:做一款健康的、好吃的蜂蜜,让每个人,都到小时候的感觉。
        这一年,赵成黔55岁。
        从军22年,谁都说这是该享受生活的年龄,可他跑到贵州最大的图书馆,搬回30本关于蜂蜜的书籍,开始日夜苦读。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心动。
        赵成黔又回到务川县,回到麻阳河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气候立体,植物分布多樣。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
赵成黔认为,蜂场是制造匠心产品的第一道关口
        一路上峰回路转,中华蜂像随行仪仗,一直护送着他。赵成黔顺着锯齿一样的山脉,在起伏山峦中寻,在纵横沟壑旁徘徊,在飞瀑流泉边流连,在溶洞交错中思索。
        在养蜂人冉进的养蜂场,赵成黔学着开蜂箱,查蜂情,蜜蜂成结队地扑上来,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左躲右闪,还是多处遭到袭击。冉进捉起一只蜜蜂放在自己胳膊上让它蜇:“我都习惯了,一点也不疼,这样蜇一蜇,相当于排毒。看我,身体多好。”几天后,赵成黔也这样试,果然没有了剧痛感。他感觉自己与蜂蜜的缘份更近了一步。
我是一只小蜜蜂        “蜜蜂一生只产5克蜂蜜,自己消耗3克,留给人类2克,我们要善待它。”一谈起蜜蜂,冉进脸上流露出初恋一般的美好。但他悻悻地告诉赵成黔,干这个不挣钱,他打算另谋生路了。
赵成黔组织蜂农开座谈会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没有蜜蜂,大量农作物不能受粉,导致绝产,人类最多只能活4年。这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赵成黔觉得,退役军人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是为国分忧的情怀永远不能丢,军人的良好品德永远不能失。
        吃饭,就着河水;住宿,搭一个棚子,养蜂人何等艰苦。在国外,养蜂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补贴也很多。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蜂蜜是人人都需要的好食品,养蜂人却越来越少。
        他到了原因。因为市场鱼龙混杂,假蜂蜜泛滥成灾,不良企业用大米糖浆、香料,生产出无法辨别真伪的蜂蜜。蜂蜜是单糖,有些人还使用硫酸,使白糖发生化学反应;再用酱油染,明矾调稠,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这些重金属对人体非常有害。
        相反,纯蜜价格高出假蜂蜜十倍,销售很困难。这大大地打击了养蜂人的积极性。
        “将良心融入到蜂蜜里,懂的人一定喝得出来。”赵成黔肩负起一个重要的使命,“我要让人们放心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赵成黔已经习惯了锯齿山的生活。一天不晒烈日,一天不被蜂蜇,他感觉浑身不自在。就在这种纯天然的环境中,他身体越来越健康,内心越来越丰沛。
        赵成黔决定养中华蜂。中华蜂作为国家保护物种,再不保护就要消失了。农业部门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他想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做贡献。中华蜂作为本土物种,特点鲜明,它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不易生病;它采集不同种类花朵,生产的蜂蜜品质健康、营养丰富。
        蜂场如战场,对蜂场的选择,是赵成黔要打的第一役。他認为,蜂场是制造匠心产品的第一道关口,必须把严。大家每人一份表格,分别标明水源地情况、蜜源地情况、周边环境等要素,只要有一项不合格,有一人反对,这个蜂场立即取消。锯齿山北洼里有一片地,百花争妍,姹紫嫣红,大家都叫好,但是这个蜂场离农户不到2公里,被赵成黔果断拿下:“蜜蜂产蜜是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中间要补充大量水分。离农户近了,蜜蜂会寻不清洁的水源饮用。”
        招募合格蜂农,赵成黔和他的团队同样费了不少心思。根据蜂蜜生产需要,他们制定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包括家庭背景、文化水平、个人性格、社会关系、家族病史等等。“评分80分以上,才是我们培养的对象。合格的养蜂合伙人将获得一个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