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一、活动目的?
2.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的习惯。?
3.通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素质。
二、活动安排?
1、?在经典诵读课或者早读课前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2、?在空余时间与学生讨论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国学经典内容,体验经典魅力。?
3、?在经典课上对国学经典进行学习,加强对国学经典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赏析能力。
三、活动评定?
1、以学习小组为基础,全方位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每周总结评定。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对表现不佳者进行辅导教育。
2、每月进行一次反思总结活动,总结一个月来的得失,并针对得失制定下月计划,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四、国学经典重点学习内容和课时
1、《朝花夕拾》(1课时)
2、《繁星·春水》(1课时)
3、《千字文》(3课时)
4、古诗两首《月夜》和《乡思》(1课时)
5、古诗两首《山中》和《济上作》(1课时)
6、古诗两首《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1课时)
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课时)
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课时)
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名着导读《朝花夕拾》
一、 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二、 新课
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1926年。具体说,从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②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③“三一八”惨案;④赴厦大任教;3、创作视角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岁了。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作者曾说:“带露摘花,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3、 文体特点:杂感
4、 小结:“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钱理)
三、选文例析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
讨论:《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对“五猖会”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四、 探究思考
《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殊与“礼教”有妨。)
文末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我”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点评中说:“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指什么
(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作者在《小引》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当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从1926年3月底到5月初,赞颂母亲的诗
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方。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
结束语:《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第二课时《繁星·春水》名着导读教案
一、导入:
名着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着,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欢迎进入名着阅读专题!
阅读名着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二、简单介绍阅读名着的方法: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三、解读课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中考语文命题已经
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名着类试题走进了中考。
四、走近作家、作品:
(一)、关于作家:
冰心(1900-1999)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她的作品以“满蕴着温柔”的笔墨,清新隽丽的文字,围绕童心、母爱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爱与美,构成了冰心作品的鲜明特和艺术魅力。
(二)、关于作品:《繁星》、《春水》
这两本诗集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讴歌母爱,赞美童真,吟咏自然,抒发生活的感悟。
这两本诗集开创了诗情与哲理交融的短诗诗风,引得当时许多青年竞相效仿。
《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
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五、作品赏析:
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好发言纲要,赏析一下你所欣赏的小诗。
这首诗歌描绘的情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说说吗
这首诗饱含着什么感情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母爱
1、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繁星》
2、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呵!
你是那春光么
3、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4、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记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二)、童真:
1、婴儿,是伟大的诗人
在不完全的言语中
吐出最完美的诗句
2、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三)、自然: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
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四)、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