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李娜
一、导入新课
游历的近义词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清肠,每每提起月,我们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会吟的吗?和老师一起吟。(师生齐吟)资治通鉴简介
是啊,这洒满人间的银灰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多少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大美中国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配乐朗读
师: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很想很想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可以吗(生答可以)那好,老师就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注意字音及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课件:配乐画面。
老师朗读。
师:朗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一次承天寺,老师看到了那清明皎洁的月光,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同学们做好朗读的标记了吗生答:做好了。
师:嗯,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
2、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点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全班齐读。
师:读得很流畅,吐词也很清楚,可是总觉得缺少点韵味。同学们想不想声情并茂地朗读。(生答:想)那得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学生根据注释译读,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欣然起行。
生答:高兴地起来走。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朱自清《春》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
生:高兴的样子。
师:我们学过
生:……的样子。
生2:盖竹柏也。
生答:遮盖住竹柏。
生答:大概是竹柏。
师:我们学过《童趣》、《狼》,里面有“盖”,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原来。
生3:最后一句。
生答: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注意“但”字。还有疑问吗
生4:庭下如积水空明。
学生回答。
师:这里的“如”的意思是——生答:像,空明意思是——水的澄澈。庭院为什么会像水一样呢谁来翻译一下这个写景句
生翻译: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刚才我们通译了全文,学习文言文重点就是积累文言词汇,刚才我们注意了几个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词。出示课件(原文),谁来解释一下这几个字:遂。在《孙权劝学》中就有这个词:肃遂拜蒙母。
生答:于是。
师:对,于是,就的意思,非常不错。
师:刚才我们积累了前面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三个词,今天这节课老师还要学习三个新词,有几个词我们讲过了,“欣然”是高兴的意思,“念”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生答:想。最后一个“相与”什么意思生答“一起,共同的意思”。
四、细读课文,品味作者感情的变化。
师:初译课文,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走进苏轼当时夜游的情景,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放配乐课件,学生跟随朗读。
师:刚才同学们跟随课件,读得很投入。接下来我们用一种朴素的读法,去掉这些音响设备,凭借我
们自己的感悟,再加上我们的金嗓子,也要能读出这种效果。请大家选取自认为感情处理得好的语句,读来听听。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师:你希望读出什么感觉,或者什么语气
生:月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语气?用平静的语气读读。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还有吗
生2:我喜欢读后面三句。(带感情的读)我最喜欢这一句,因为前面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形容月洒满了整个庭院,然后有一种美的感觉,月光照映在竹柏上,就好像在清澈的小溪边漫步一样,给人很美的感觉。后一句,只有两个人在庭院散步,感觉有些凄凉,有些孤单。
师:他还是觉得非常地平静吗
生:不是。
师:高扬的还是深沉的
生:深沉的。
师:你再读这一句。
生读。
师:读得深沉含蓄。这位同学她不但理解准确,而且还能够准确的把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非常不错。还有同学要试一试吗
生3:我也喜欢这一句。但与她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既有喜悦又有落寞、孤寂之情,作者和他朋友都是被贬之人,同时在庭院散步,虽然他们有雄心壮志但却不能实现,所以有喜悦之情又有落寞之情。
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细致,她抓住了他的朋友张怀民跟他是相同的情形,在这种境况下来欣赏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确实有些孤寂,我们更应该读得深沉一点。
还有同学来试试吗?有没有其他语句。
老师来说一说,我对第一句感受很深。(老师读)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朗读时的情绪变化?谁来说一说。
师:开始是平静的,后来是高兴的。
师:她为什么高兴
生:他出去朋友。
师:他被什么所吸引
生:月。
师:所以应该读得欣喜,愉悦,你能够试一下吗
生读。
师引导:月入户,欣然起行。再试一下好吗
生读。
师:一点就通,有进步。还有其他同学想来试试吗?后一句。
生沉默。
师读:念无与为乐者,作者想去欣赏月光,可是,“念无与为乐者”,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可谓形单影只,要读出——孤单。请你来读一读,好不好生读。
师:在此孤单情况下,他想到去寻张怀民与他一起赏月,后面一句说“怀民亦未寝”,这体现了他当时的什么心情(生:高兴。)谁来读读出这种高兴,大喜过望的语气。
生读。
师:全文只有短短的八十余字,,可是作者的款款情思却经历了很多转折。大家的朗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兴趣,老师能够和大家合作朗读一次吗(生答可以),男生读叙事部分,女生读写景的句子,老师读后面发表感慨,议论的语句。
师生读。
五、品味佳句,理解写景
师:动情的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进了苏轼,了解了苏轼当时情绪的变化。一篇好的文章就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行的,还要细细品味,才会发现它韵味无穷。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品味下面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师:老师把文章的几处作了适当的修改,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品味文章写景的语句,你觉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建党绘画图大全简单漂亮学生讨论。老师到组指导。
师:同学们有答案了吗有!非常自信。我们来看看第一句,“如”字能不能删去呢
生1:“如”是好像的意思,不是真实的,是作者的想象。把“如”字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出作者
的感情。
牧场上的家伴奏师:庭下有没有水
生:没有。
师:去掉“如”字就是什么了
生:有水。
师:用“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
生:想象。
awaiting师: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水呢我们知道是在什么的照射下(生:月)所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月光照射下的庭院,静静的月比作水,用了什么修辞(比喻)以此体现月之美、清明、空明。
这一句分析完没有我们刚才抓住了比喻的修辞,分析完了吗他还联想到什么
生:水中的水草。
师:可是没有水啊!
生:月光照射下的竹柏成了水草。
师:月光照射下的竹柏的影子像水草。多么清晰的画面,多么清理淡雅的景象,以此来体现月,所以我们说这个“如”字是不能删去的。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贴切生动。这句我们通过删一删,品味了修辞。
师:第二个问题,能不能调换位置师读原句。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首先是疑问,因为没有水,却有藻荇,后面带出了不是水藻而是松柏的影子。改了后首先说出是松柏的影子,没有了前一句的韵味。
师:没有了韵味。庭院中没有水,怎么会有藻荇交横呢实际是把月比作水,让我们有一种如临池水的感觉,水里有纵横交错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影子,让我们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出人意料的画面,使文章意趣横生,妙趣横生,所以这能不能调换位置呢(生答:不能)作者以虚的藻荇来写竹影,来写月,我们又通过调一调的方式来品味了虚实的写景手法。作者笔下承天寺的夜景,实在是一个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境界,我们闭上眼睛去想,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美景描述一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上个人的感受,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夜景谁来说说
生:月光照射下的竹柏,像有许多水草在水中游一样。
师:哦,月光照射下的如溪水一般透明,还有水草在水中荡漾的那种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照射在庭院里,仿佛是水,而竹柏的影子映入,仿佛是水藻。
六、品味“闲人”,明确主旨
师:这是一幅清幽淡雅、宁静悠闲的夜景。确实,苏轼在写夜景方面是一个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是美妙绝伦,但是,“何处无月何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