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襄阳五中学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2分)下列标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教育改革的号角刚刚吹响,贵港市教育局一马当先,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排。
B.许多孩子刚摆脱尿布就开始摆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其热衷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C.每当日薄西山,林中的鸟儿便销声匿迹;旭日东升时,密林中又嘈嘈杂杂。
D.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深刻,真可谓天衣无缝
2.(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走进美丽的白水洞国家地质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D.即将在我市举行的第十三届省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3.(2分)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
A.拥有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生活环境,呼吸新鲜空气,是人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B.看完《流浪地球》后,许多观众都对中国科幻电影竖起了大拇指。
C.本期“教育大讲堂”的听众,除了城区教师外,还有大悟、汉川、孝昌等地的教师也参与
其中。
D.学霸就是学霸,他稍作思考,就十分自信地说出了这道难题的两种解法。
4.(2分)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法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B.《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作者吴伯箫,山东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成果丰硕。
C.美国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D.顾拜旦,英国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他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
5.(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全市开展的“四有好老师”评比活动,五个中学的老师被表彰。
B.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6.(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北燕南飞
B.纬度    侯鸟      桃花开        周而复始
C.刺槐     连翘      逆温层        冰雪融化
D.采集    悬殊      生态学        哀草连天
7.(2分)结合语境,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________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________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________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A.体现    引申    传递    B.象征    延伸    传递
C.体现    延伸    传承    D.象征    引申    传承
8.(2分)将下列句子排列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提纲可以写在纸上,也可以记在脑子里。
②写之前要多想想,不要就动笔写。
③总之,想得差不多了然后写。
④想得差不多了,有了个轮廓了,就拟个提纲。
⑤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
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的进步才快。
⑦写好以后,念它几遍,至少两三遍,念给自己听,或者念给朋友听。
A.①②④⑤⑥⑦③    B.②⑤①③④⑦⑥    C.②④①③⑦⑤⑥    D.②④①⑥⑦⑤③
9、(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可以消除烦恼yù闷,让心灵愉悦平和。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宵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驰;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mù已久的朋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隽永”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0、填空。(8分)默写。
(1)盈缩之期,________。(《步出夏门行》)
(2)愿驰千里足,________。(《木兰诗》)
(3)________,秋云暗几重。(《听蜀僧濬弹琴》)
(4)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蜀相》)
(5)春阴垂野草青青,________。(《淮中晚泊犊头》)
(6)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8)稍近,益狎,________。(《黔之驴》)
二、阅读理解。(42分)
11、(10分)阅读《章草》,完成下列小题。
章草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史记》载:“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
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说,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②章草是隶书速写而成,故源出于隶。传说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宋赵彦卫云漫钞说:“宣和,陕古人发地得木简,字皆章草,乃永初二,发夫讨叛羌檄。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则理容施于章奏。盖小学家流,自古以降,日趋于简便故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比其久也,复以隶为繁。则章奏文,悉以章草从事,亦自然之势;故虽曰草,而隶笔仍在,良繇去隶未远也。”此说章草因通於章奏得,其说较为可信。
③“章草”字体,虽已“隶书”简约,但仍略带波磔(zhé),若从汉初木简书迹,可见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故其笔法与结体,无一定规范可循,一直到了东汉的张芝(伯英),章草字体才臻成熟,至魏晋而登峰造极。其中著名的书家,如魏时的韦诞、吴时的皇象、晋时的索靖,都称为一代章草的宗匠。
④“章草”传世的法帖,计有史游的《出师颂》、《淳化阁帖》中张芝的书作、皇象所书的《
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等。虽传刻至今,但法度端凝,体势坚劲,有独立自强之特,仍足供为后人临摹研究的最佳资料。
⑤“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而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利用符号,一笔万同,是汉隶行书之变体。
⑥“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韦诞说:“芝学杜度,转精其功,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今草”与“章草”不同之处:章草字字独之,系速写“隶书”而成,而“今草”则省去“章草”的波磔,上下牵连,是速写“章草”而成的。
1.关于“章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今草”,而后又有“章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B.关于“章草”的起源,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因通於章奏得。
C.木兰诗原文带拼音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
D.“章草”传世的法帖,如皇象所书的《急就章》,体势坚劲,有独立自强之特。
2.“今草”与“章草”的区别有哪些?
3.下列关于作者及其作品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索靖——《月仪帖》
B.史游——《出师颂》
C.怀素——《淳化阁帖》
D.张旭——《古诗四帖》
4.关于右图孙过庭草书作品《书谱》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笔法多劲利而少柔媚,在飘逸中显出笔力的沉着。
B.因运笔迅速,字字连带,上下牵连。
C.起止、转折纹丝不乱,且多顿挫,表现运笔的节奏。
D.在放纵与节制中完成美的创造。
12、(1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辩证看压力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遇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