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全国卷金优历史模拟卷八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 出处 |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 |
A.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2、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
3、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4、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的这一思想( )
李贽的这一思想( )
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5、下表为1865—1871年广州生丝出口统计(单位:担)。据此推知( )
年份 | 1865 | 1866 | 1867 | 1868 | 1869 | 1870 | 1871 |
生丝 | 8778 | 9258 | 9272 | 11683 | 12795 | 15535 | 16772 |
6、20世纪20年代.随着“国学”复兴,“国医”、“国术”、“国画”、“国乐”、“国剧”等原本属于民间的艺术,经各界努力,并由政府批准,也先后兴盛起来。
这反映了( )
A.外来文化刺激民族文化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C.政府利用国学来构建意识形态
D.近代艺术由世俗逐步走向高雅
B.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C.政府利用国学来构建意识形态
D.近代艺术由世俗逐步走向高雅
7、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凋湖南“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 )
A.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B.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8、下表展示的是1952—1978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
年份 | 国民收入指数 | 消费水平指数 | ||
全国居民 | 城市居民 | 农村居民 | ||
1952 | 100 | 100 | 100 | 100 |
1957 | 153 | 122.9 | 126.3 | 117.0 |
1978 | 453.4 | 177 | 212.6 | 157.6 |
注:国民收入指数和消费水平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此表格出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A.国民收入主要用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B.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
D.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B.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
D.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9、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
这表明,罗马法( )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0、洛克说:“人们既毫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人人就有理由完全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
洛克阐述的是( )
A.天赋人权思想 B.人类意识觉醒
C.信仰自由理论 D.民主制度诉求
C.信仰自由理论 D.民主制度诉求
11、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这些做法( )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有利于提高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B.有利于提高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12、据统计,1948-1966年世界自由贸易额增长了66%,1967-1977年增长了9.29%,20世纪90年代大约相当于1980年的两倍。
这反映出( )
A.联合国日益发挥着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两极格局决定世界贸易增长
D.区域集团化已成主流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两极格局决定世界贸易增长
D.区域集团化已成主流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较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賜,所以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 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荣《对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 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 并简析其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16、材料 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之势,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得到苏联同意,朝鲜半岛解放以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中国共产党红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
在《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韩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丰岛。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会议上,达成《旧金山和约》,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1961年,朝解同中国、苏联正式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搞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周恩来的观点。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郡国举孝廉”和“今当举六孝廉”可知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故A项正确;据材料“百姓愁怨情无告诉”说明世家子弟入仕导致的是百姓的冤情无法申诉而不是政局动荡,故阴识B项错误;由材料“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和“邪佞未去”说明并没有
选拔青年才俊,故C项错误;据材料“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说明有些地方官坚持察举的选拔标准,故D项错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