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二)采用跳读法理清文章结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三)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品析关键语句等方法,感受“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二、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阅读散文诗集《野草》,搜集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借助资料,揭题导入
1.指生说说通过之前的学习,对鲁迅先生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2.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强调“好”,指导读“好的故事”;强调“故事”,指导读“好的故事”。
3.补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词理脉
1.过渡。这篇课文写于1925年,正是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有些不一样。(出示初读要求)
2.理解词语,梳理方法。
(1)交流反馈:在读课文时,你跳过了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随机梳理解词方法。(出示归纳)
3.梳理文章结构。
(1)引导交流。文中的“好的故事”指什么?
(2)教师梳理并板书:现实——梦境——现实。
(三)聚焦第五自然段,感受梦境的美好
1.过渡。这“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具体体现在哪里?圈圈画画相关的语句,边读边写上批注。(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2.预设一:景物美。(出示句子)
(1)圈出描写景物的词语。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受到看似无序的、凌乱的景物描写,
其实也有巧妙之处的)(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3.预设二:变化美。(出示句子)
(1)圈出表示变化的词语。
(2)发现变化的规律。(通过交流,感知“解散一摇动一扩大一融和一退缩一复原”这是一个动态往复的变化过程)
(3)借助手势的变化,读出动态变化美。
4.预设三:彩美。(出示句子)
(1)理解词语。说说对“水银焰”的理解,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2)指名朗读。
5.变换课文结构,感情朗读,感受散文诗特点。
6.小结学法。这一自然段我们抓住对景物、倒影的变化以及彩的描写,感受到了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板书:景物、彩、变化)
(四)聚焦第七自然段,进一步感受美好的梦境
1.过渡。这一自然段与第五自然段在描写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在文中出相关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预设一:同样有景物的描写。
①出表示景物的词语。(在大屏幕上随机圈出来)
②提示“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指的是同一种花。
(2)预设二:同样写出动态的变化。
①圈画。(根据学生回答,在PPT上圈出描写动态的词语)
②比较。和第五自然段的变化相比,有什么异同之处?(“浮动—碎散—拉长—织入—退缩”同样呈现出了动态变化的过程,但用词却不相同,作者用词精妙)
美丽的故事③读出变化。
(3)预设三:同样写到了彩的艳丽。
①出能够体现彩的词语。
②理解调层次的不同。(预设:“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表示红;胭脂水也叫胭脂红,彩很淡,粉红如桃。从缕缕的胭脂水中,可以感受到一股丝丝缕缕、连绵不断的彩美;而“泼辣奔迸的红锦带”的彩则很浓烈,富有动感)
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彩的层次变化,体会以红为主的调美。
2.小结。这一自然段同样抓住了景物、倒影的变化以及彩,进一步写出了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五)借助资料,感受不同的梦境
1.出示《野草》中描写梦境的两则语段,思考这两处梦境和课文中的有什么不同。
2.反馈交流。
(预设:这些梦境是比较荒凉、可怖的,唯独这篇课文中的梦境是“美丽,幽雅,有趣”的)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五、七自然段,感受梦境的美好。
(六)小结存疑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景物、动态的变化和彩这三方面描写的品读,感受到了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然而现实却是——“昏沉的夜”。这强烈的对比,作者又想表达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借助相关的资料,一起来探讨、解决。
附板书:
好的故事
美丽幽雅有趣景物变化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