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5篇
  2020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篇一】
  采访西安交大,感悟西迁精神,对我来说,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体验、一次经久难忘的精神洗礼。从今年年初至今,在长达十个月的时间里,我数十次踏入西安交大校园,从远去的背影到健在的身影,从长者的风范到年轻的风采,我曾反复追问,是怎样一种力量,让西迁前辈扎根黄土地矢志不渝?又是怎样一种精神,感召着交大师生情系西部奉献终生?我倾听的故事数不胜数,心灵的震颤使我百感交集。我有千万条理由发出我的报道,这是来自中国西部的声音,这是一曲爱国奋斗的礼赞。
  初次走进西迁纪念馆,带给我强烈震撼的,是一件件珍贵的史料和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所串联起的交大西迁这一段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历史。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个让人热血沸腾的“第一”:1959年,西安交大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超短波调频广播设备;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笔图形显示器;1978年,发明了我国第一台涡流式测振仪;2000年,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
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在这里诞生。进入21世纪后,全息谱理论和动态定量诊断技术在这里独创,应用于大型回转机械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在这里发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国家;20XX年,基于液态金属电弧放电的大容量直流断路器在这里发明,创造了国际领先的性能指标;20XX年,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在这里建立,进而制定出国际上首个相关标准;2018年,世界第一例“可动人工寰枢关节置换手术”在这里成功开展……
  长长的“第一”列表,记录着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也镌刻着一个个闪光的交大人的名字。热土之上的热血故事,让我数度热泪盈眶。
  这些故事里,一个是我国著名电子工程技术专家沈尚贤的故事。沈先生是我国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教育的奠基者,他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响应国家号召筹办了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为在国内自行开展研究生教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迁校时,沈先生旗帜鲜明,坚决拥护。他不仅身体力行带头西迁,还动员了同是交大教师的妹妹沈德贤和在上海无线电设计行业担任重要工作的妹夫陈国光一起,举家西迁。在当年的西迁大军中,像沈尚贤这样堪称学界泰斗的教授还有很多。他们心中都有着共同的信念:不把西部开发建设起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昌盛。这就是知识分子挺起的时代脊梁!
  另一个是四世同堂西迁人的故事。故事中的父亲叫金精,是交大机械学院的教授,今年已经96岁了。母亲叫高景孟,曾经担任交大幼儿园的主任。1957年春天,金精、高景孟夫妇接到西迁通知,高景孟就给未满周岁的小女儿断了奶,带着5岁的大女儿坐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到了暑假,夫妇俩回上海搬家。当时,金精的奶奶已经80多岁了。夫妇俩征求老人的意见,问她要不要留在上海,因为对老人而言,此去可能再回不到家乡了。老人家却说:“哪里的黄土不埋人?一起去西安!”因为老人家的这句话,一个星期后,祖孙四代8口人登上了驶离上海的列车,一路向西。
  还有一个是俞茂宏老教授的故事。今年9月,在陕西广播电视台与西安交大共同举办的“开学第一课——不负韶华传承西迁精神”活动中,我有幸见到了85岁的俞教授。俞教授的家里,到处都是力学著作,摆满了十几个书架仍不够用。俞教授的老伴儿因脑梗后遗症半身瘫痪,卧病在床。俞教授从1961年到1991年,以长达30年研究得到的基础创新理论研究成果,了世界公认的力学难题。三年前,俞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将全部奖金捐赠给学校,用于设立力学学科优秀研究生培养基金。两年前,俞教授突发眼底黄斑病变,眼睛视力下降到0.25,不能阅读,也不能写作。但他仍不放弃著书的心愿,通过自己口述让秘书记录的方式继续写作。就在不久前,他在给关心他的爱心人士和校友的信中说:“
我已85岁,有人劝我保护眼睛重要,但我之所以坚持完成这些著作,就是要把我头脑中已经有的研究成果贡献给学校、贡献给国家。”
  从西迁老教授到西迁新传人,他们代代传承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西迁作为一种精神脉络,始终是他们大写的人生里共同的精神风标和价值追求。可以说,一部西迁史,就是交大几代人献身祖国西部科教事业的创业史和发愤图强的奋斗史。
  这就是交大西迁人的情怀,这就是交大西迁人的奉献!
  我和我的同事们采访制作了西迁精神系列报道《初心不改 向西而歌》,我由衷地感动。正是这样满腔赤忱的爱国情怀、不屈不挠的奋斗勇气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正是他们的奋斗,让西迁精神扎根西部大地,茁壮成长;正是他们的奉献,让西迁精神在阔步前行的时代大潮中薪火相传,生发出巨大的力量。时光如水,向西而歌,扎根黄土地的西迁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