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专项复习
一、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城道中二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除尾联外,请举出诗中暗示了春天这一季节的三个意象。
      东风、野桃、溪柳                                                                       
2.请指出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并举例分析。
    比喻:诗人将“自云”比作“絮帽”,将“太阳”比作“铜钲”;
对仗:“岭上”对“树头”; 
拟人:“野桃含笑”“溪柳自摇”是对自然景象的人格化描写
3.简要分析首联和尾联是如何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这首诗词的首联描写了春风吹来、雨过天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尾联描写了一幅欢乐农家春耕图,表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盼望与祈祷。
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孟津官舍   (金)元好问
一夜春寒满下厅。独眠人起候明星。娟娟山月入疏棂。
万古风云双短鬓,百年身世几长亭。浩歌聊且慰飘零。
1.简要分析句中“满”字的艺术效果。
  “满”,可见这春寒其来之久.覆盖之广了。寒气无处不在,浸入骨髓,透彻心底,对这颠沛羁旅的过客似乎更其肆虐。
2.请赏析词中的“山月”的意象。
至第三句“娟娟山月入疏棂”,简直是悠然赏之了。 山月如此娟秀可爱,透过疏落的窗格子,将那如霜似雪的光茫洒在床前,洒在不眠人的衣襟上。惹人遐想。抒情主人公与山月的相亲相赏,也适见出其人的孤单:偌大世界,却没有谁可与言怀,唯有这月儿似若有意来慰藉自己、倾听诉说。 在古代诗词中,明月作为一种意象,其寓意是多方面的,而内在依据则不外乎它所具有苦恨:怀才不遇的苦闷,战乱的纷扰.流离的忧患和苦辛等等。
3.请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
作为文章大宗的元好问,他在该小令中抒写了平生的飘零之慨,表露出诗人潇洒的情性。
  “浩歌聊且慰飘零”最是昂扬潇洒:平生飘零,却不消沉,不颓丧,且以浩然长歌自遣自慰。
    如许情怀,何逊老苏“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慨?“万古”、“百年”又是何等阔大的眼量?
三、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村 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试的颔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拟人、对比、反衬、夸张、比喻
2.除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外,这首诗在写景上还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视觉听觉结合。
情景交融,以诗入画。
正面与侧面结合。
(分析此略)
3.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真挚感人的母子之情。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艺术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细节描写,化用典故。
分析:
(1)虚实结合:“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由眼前景象的实写转入归家之前往事的追忆。
(2)细节描写:“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将琐屑的家庭细节捕捉入诗,增加具体感。
(3)化用典故:“寒衣针衣密”,化用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沈园二首(其二)
陆游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2.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请结合作品分析。 
表现手法:比兴,反衬。
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
“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六、分析《雨巷》为了营造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一共是6个,油纸伞、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主要是油纸伞、雨巷、丁香三个意象。
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小巷,长长的青石板路,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 。”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或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的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七、分析《别赋》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
《别赋》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富豪、侠客、戍人、游宦、夫妻、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
《别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借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以刻画人的心理感受。作者善于对生活进行观察、概括,提炼,择取不同的场所、时序、景物来烘托、刻画人的情感活动,铺张而
不厌其详,夸饰而不失其真,酣畅淋漓,信然能引发共鸣,而领悟”悲“之所以为美。作者对各类特殊的离别情境,根据其各自特点,突出描写某一侧面,表现富有特征的离情。作者力求写出不同离怨的不同特征,不仅事不同,而且情不同,境不同,因而读来不雷同,不重复,各有一种滋味,也有不同启迪。
《别赋》的语言精巧,描写出。《别赋》的文饰骈俪整饬,但却未流入宫体赋之靡丽,亦不同于汉大赋的堆砌,清新流丽,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春草碧,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名句,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
八、分析《三戒》的艺术特。
第一,将物状情事尽量形象化,使之情景如见。如《临江之麋》写主人抱幼麋归家,一入门,“犬垂涎,扬尾皆来”,八个字活画出犬一拥而上,急欲啖食之态。下文写麋与犬狎戏,说“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写犬畏主人,一面与麋周旋,一面垂涎三尺之状,也十分传神。《永某氏之鼠》写在主人放纵下,鼠猖獗之状说:“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可谓淋漓尽致,穷形尽相。 
第二,虽属寓言,假托情事,叙来却入情入理。见出作者体味物情之细,文字叙述之工。如《临江之麋》写麇与犬习熟过程,开始入门,犬垂涎,所以主人叱喝。之后,主人抱麋与犬习熟,由开始之不动,渐至与犬戏耍。进一步写麋渐大,与犬已熟,随意戏闹,竟忘了己之为麋,这个发展过程是完全合乎情理的。《黔之驴》中对虎的心理描写也极其细腻逼真。开始“虎见之,尨然大物也,以为神”,所以“蔽林间窥之”。次后,“稍出近之”,然而“慭慭然莫相知”。下面写初听驴鸣,大骇远遁,以为要吃自己。及至往来观察,终觉其似乎没有什么突出本事,于是做各种试探。到了摸清底细,乃跳踉大 ,尽食其肉而去。一笔笔写来,煞有介事,使人不觉其为空中楼阁。
第三,寓意深厚,其寓意主要通过故事和形象本身体现出来,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对讽渝之意不作详尽语,也颇耐人玩味。《临江之麋》末尾只一句收束,“麇至死不悟。”冷隽深沉。《永某氏之鼠》结尾说:“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也是意味深长的。只有《黔之驴》结尾议论较透一些,也含有增加篇中思想含意的作用。
九、朱自清《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一文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与作者所要阐发的情感、旨意有什么内在联系?
本文结构,从总体布局看,全文可一断为二:前半部分,作者倾笔写的是船、桥、灯、水、月、天……在这里,景是自然之景,天然之景,人只是景中的一个点缀。作者舒闲地从赏析者、旁观者的角度去察视、体会景中之味,却未曾与景中之物发生直接的关系,与景中之人发生直接的对话;换言之,作者是受美景之陶冶,被美景所沉醉,颇有悠然自得、如入世外桃源之状。而后半部分,作者叙及的几乎全是社会之状,社会之态。与之发生直接对话与联系的是人,是那些歌妓。虽说作者想竭力地回避社会现实,然而却难以超然,这就引出了许许多多的烦恼。
  两大部分,前者是“出”,由景牵情而去;后者是“入”,由人由事带情而来。前后之间,以情暗贯全篇,布局对应工整,构思之匠心自见,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所要阐发的情感与旨意。
十、阅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交叉处偷偷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
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请回答:
1.这段描写突出了什么景?
突出了月光无处不在,笼罩了一切。
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含有哲理的诗句运用拟人、比喻等的修辞手法,拟人如将月亮人格化,使月儿成了“瘦削了两三分”的女子,“晚妆”后“出落”得愈发精神;比喻如: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
十一、《春江花月夜》分析
1.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
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考。
2.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诗人就江月即景抒情,发出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的浩叹。又由离人思妇的感慨,抒发因江天月之美所引起的闺恨离情。诗情,画意,哲理融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