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论作业1-论述“柏拉图的灵感说”;论述:亚⾥⼠多德的“诗⽐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1、论述“柏拉图的灵感说”,
含有哲理的诗句我们常常惊叹于诗⼈的伟⼤诗篇究竟是凭借怎样的情绪⽽创作出的?—灵感
柏拉图认为,灵感来源于两个⽅⾯。
第⼀,冥冥之中的神灵凭附到诗⼈的⾝体⾥,并且使他精神思维处于⼀种类似”迷狂“的状态,与神明进⾏某种⽅式的冥悟。冥悟刹那间爆发为精雅,流畅的诗句。因此诗⼈是神的代⾔⼈,诗歌是神依附于⼈所发出的感悟,神赋予诗⼈以灵感,再由诗⼈发散于众⼈,正象磁⽯吸铁⼀样。这就是⽂艺何以能引起听众的迷恋并具有深远的影响⼒的原因。
第⼆,灵感为不朽的灵魂从前⽣带来的。灵魂依附于⾁体只是暂时的现象,依附于⾁体的灵魂迷失了真纯本⾊,当追忆起轮回前的景象时所引起的⾼度喜悦互相迸发出的欣喜若狂,引领诗⼈进⼊⼀种迷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灵魂像发酵似地滋⽣发育,向上奋发。爱情如此,⽂艺的创造和欣赏也是如此,哲学家对智慧的爱慕也是如此。
2、阐释亚⾥⼠多德的“诗⽐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亚⾥⼠多德在艺术真实性定义的基础上,提出诗歌艺术的描摹记叙较之历史写作⽅式更为“真实”。诗歌偏重于写⼀般(普遍性的典型事件),⽽历史则偏重于写个别(特殊事件)。历史必须照实记载,历史学家没有⾃由创作的余地;诗则照事物的必然性来创作,只要合乎必然性,诗⼈就可以积极运⽤⾃⼰的⾃由想象。因此,诗⼈如果以历史为题材创作,他必须运⽤⼼灵的形式去征服混沌、散漫、荒芜的素材材料,从⽽使作品达到形式与材料的整⼀、有序、和谐的完美实现。这也就是说,诗⼈必须精⼼地从认识⾓度、审美⾓度,多层次地对材料进⾏加⼯:⾸先,集中于描写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删除彼此间⽆或然或必然联系的事情;其次,诗⼈在记录历史真相的同时,还要有⾃⼰的创见,通过“妥当的⼿法”增加艺术效果的同时,更本质地揭⽰事件的普遍典型性。最后,由于在艺术诗
歌“模仿”中,诗⼈的对象不是实际的事物,⽽是事物的理念,因此“评定诗与政治及诗与其他艺术正确与否的准则不尽相同”,诗⼈的模仿对象是事物可能实现的最完满状态,因此他艺术模仿中的事物总⾼于具体实际存在的事物——“因为典型应当⾼于现实”。
附:拉斐尔是意⼤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开朗琪罗并称⽂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在《雅典学院》中,位居画⾯中⼼的柏拉图和亚⾥⼟多德,⼀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个则伸出右指指着他前⾯的世界,以此表⽰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主义和亚⾥⼠多德的唯物主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