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时林徽因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她不仅是位建筑学家、教授,而且在三四十年代是位诗人、作家,因此完全可称得上是位才女。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住宅,原籍福建闽侯。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已丑科进士,起初为浙江知县候选,后任石门、仁和知县和浙江海宁知州;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并资助青年赴日留学。祖母游氏生二子五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长子。长民字宗孟,1876年生,1906年赴日留学,不久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政治法律,1910年毕业。回国后曾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秘书长,1913年任众议院议员、秘书长,1914年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1917年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1919年任巴黎和会观察员,1923年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林徽因的叔叔林天民早年也留学日本,学电气工程。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是黄花岗革命烈士。林徽因的二姑生一女儿郑友璋后便去世。大姑林、三姑林嫄民、四姑林丘民、五姑林子民出嫁后,大部分时间仍在娘家。与林徽因最要好的是大姑家的表王孟瑜和二姑家的表郑友璋。祖父林孝恂最喜欢徽因,小时候林徽因一直在祖父身边,由大姑教她识字,唐诗、宋词教她一两遍
就能背下来。8岁那年,林长民住北京,全家从杭州迁往上海,住在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妹一起到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林长民很喜欢徽因,来信时总是写给她,家中来往信件也由她承转,大娘、二娘的信也全由她代笔。大娘即林长民的第一夫人、徽因系第二夫人何雪嫒生(1882~1972,嘉兴人)。林徽因的同母妹妹麟趾后来夭折。林长民的第三夫人程桂林系上海人,徽因称二娘,先后生女儿燕玉、儿子桓、恒、暄、垣等5人。徽因9岁时,林长民被选为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但徽因仍留沪。徽因10岁时,林长民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全家迁京。徽因12岁时袁世凯称帝,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林长民仍留京。秋天全家返京,林徽因与表们一起入英国教会学校培华女子中学学习。13岁时全家迁居天津,惟徽因留京,后其父林长民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司法总长,全家又由津回京。16岁那年春天,林长民赴英讲学,徽因亦去英国并在英读中学,7月随父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游。9月回到伦敦,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利学院学习。当时因林长民要出席《国际联盟协会》的会议,还要应邀去演讲并接待一些来访的留学生,所以徽因常常一人在家,于是她经常阅读一些英文书刊。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起去写生、画画。林徽因学建筑是受这位女房东的影响。徽因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大学,在那里徽因享受着皇家学院、三一学院宁静、幽雅的气息。她也十分欣赏三一学院图书楼上著名诗人拜伦的
雕像。第二年10月,徽因随父离开英国到法国乘“波罗加”船回国。12月抵沪后,由梁启超派人接回北京,徽因仍进培华女子中学学习,并于1923年毕业考取半官费留学。那年北京一些上层知识分子由徐志摩、胡适发起成立了《新月社》,并创办了《新月》杂志。林徽因与表王孟瑜、曾语儿也常来这里参加各种活动,从此她进入了北京知识界的社交圈。1924年4月,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一直陪同。在泰戈尔63岁生日那天,林徽因与徐志摩、林长民、张歆海等一起用英语演出了泰戈尔的剧作《齐德拉》。演出结束后,泰戈尔赞美她:“马尼浦王的女儿,你的美丽和智慧不是借来的。是爱神早已给你的馈赠,不只是让你拥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随你终生,你因此而放射出光辉。”
    1924年6月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7月7日先到达位于绮佳的康奈尔大学,他们想利用暑假补习功课,林徽因选修了《高等代数》与《户外写生》,9月结束了康奈尔大学暑期班,与梁思成一起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当他们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报到时,校方告诉他们:建筑系只收男生,不收女生,这是为了便于学校的管理。于是林徽因改报了宾大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宾夕法尼亚大学位于曾是美国第一个首都的费城。宾大创立于18世纪,是美国的著名学府,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学校还挨着卡犹嘎湖。建筑系的课程大部分安排在每天上午,教
建筑设计的是斯敦凡尔特与克雷两位著名教授,两人均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是当时欧美学院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林徽因在宾大留学期间,正好是“包豪斯”建筑学思潮在国际建筑界流行的年代,所谓“包豪斯”就是兴于德国继而传播到全世界的一个建筑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西方建筑学界称之为“现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宾大建筑系主要以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思想为主,徽因悟性极强,具有天生的艺术气质,所以教绘画的老师对她的能力十分赞赏。就在此时,从国内先后传来了两个痛苦的消息,先是梁思成的母亲李惠仙患晚期乳腺癌病逝,梁夫人生前一直对徽因这个现代女性心存芥蒂,曾说“至死也不可能接受林徽因”,因此直到梁夫人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对这桩婚事耿耿于怀。接着巨大的灾难向林徽因袭来,原来林长民于1925年任东北军第三军团副军团长郭松龄的幕僚长。12月24日在郭与张作霖的战斗中郭兵惨败,林长民被流弹击中,惨死于沈阳西南的新民屯,享年49岁。梁启超在写给梁思成、林徽因的信中说:林系中流弹而死,遗骸已被焚烧,无法运回……林徽因看完开头几行便昏倒了。21年来,徽因第一次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与生活的严酷,父亲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把痛苦和忧思留给了徽因。在林徽因的记忆中,幼年时父亲经常带她去拜谒南宋爱国将领李纲墓,父亲教她背诵的第一首诗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徽因在读中学时,父亲还给她讲自己的政治抱负,尽管那时林长民已退出政界。
 1927年林徽因从宾大美术系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她又选择了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帕克教授的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没计,成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的学生。由于在宾大三年的学习使林徽因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功底,她的绘画设计能力超过了其他同学。加上她热爱戏剧,参加过戏剧演出,能感受舞台上的戏剧空间,因此帕克教授对她十分欣赏。不久,林徽因就结束了为期半年的舞美设计的研修。
    此时,梁启超拟定了计划,于1927年12月18日在家里给思成、徽因举行了订婚仪式,并让他们按国外规矩举行婚礼。婚礼由梁启超的大女儿梁思顺和时任驻加拿大使馆总领事的女婿周希哲操办,梁启超安排梁思成、林徽因从美国先去加拿大,按西方风俗,于1928年3月在教堂举行了婚礼。
    林徽因是在1918年认识梁思成的,梁思成比林徽因大3岁,他们是在父辈的安排下相爱的,因为梁启超与林长民是至交、是挚友。结婚后,他们按梁启超的筹划作欧洲之旅,主要考察古建筑。他们先到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富有东方情调的铸铁建筑布赖顿皇家别墅、别具古典内涵的英国议会大厦及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对于这座铁架结构、全部用玻璃面材的水晶官,林徽因写道:“从这座建筑,我看到了引发起新的时代的审美观念最初的心理原因,这个时代里存在着一种新的精神。新的建筑必须具有共生的美学基础。水晶官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的标志。”在德国,他们考察了波茨坦的爱因斯坦天文台、德绍市以培养建筑学家而著称的包豪斯学院刚落成的校舍,还有德累斯顿萃莹阁宫、柏林宫廷剧院、爱因斯坦的故乡乌尔姆的主教堂、慕尼黑市城门以及世界著名的科隆大教堂。他们还前往瑞士、意大利、法国进行考察。在意大利考察了罗马卡必多山上的建筑、园厅别墅、圣彼得大教堂、圣卡罗大教堂和米兰大教堂以及水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在法国马赛、巴黎考察了枫丹的露宫、罗浮宫、凡尔赛宫,但放弃了去巴黎圣母院、万种庙、凯旋门的考察,放弃了去西班牙、土耳其的旅行计划而从巴黎乘火车取道波恩、柏林、华沙、莫斯科,横穿西伯利亚,经伊尔库茨克回国。
    1928年8月18日到京后不久,他们便受邀去张学良任校长的东北大学任教,梁思成任建筑系主任,月薪800元,林徽因任美学教授,担任美学与建筑设计课,月薪400元,待遇已属优厚。林徽因到东大不久,便请假回福州探母,受到她父亲创办的私立法政专科学校师生们的热情接待与欢迎,并应邀在两所中学作了《建筑与文学》与《园林建筑艺术》的学术报告。
    林徽因在东大讲课时深入浅出、注重细节、循循善诱。她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又常常给学生补英语,天天忙到深夜。在放寒假前,他们接到电报,知梁启超病重住协和医院,不久,梁启超便于1月19日下午去世,享年57岁。梁思成、林徽因万万没有想到,毕业后的第徐志摩爱情诗
一件作品是为父亲设计墓碑。
    不久,东大校长张学良设奖金征求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29年夏,女儿再冰出生。再冰满月后林徽因就带着她从北京回到沈阳,这是林徽因在东大工作的第三个学期,不到一年林徽因就病倒了。一直到1930年秋,徐志摩特地去看她,并把她带回北京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