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动漫先锋 Animation Pioneer
2020/12教育探索 陆耀东(1930-2010),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主要著作有《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中国现代四作家》(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传记《徐志摩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冯至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主编《中国诗学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与人合著《鲁迅小说独创性初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2005年开始,长江文艺出版社开始陆续推出陆耀东先生撰写的《中国新诗史(1916-1949)》,第一卷2005年6月,第二卷2009年8月,第三卷由陆先生多位弟子协助完成撰史工作,于2015年7月出版,陆教授遗愿得以实现。
一、《中国新诗史》:厚重的信史
《中国新诗史》(共三卷)是陆耀东先生终其一生从事诗歌研究创造的智慧结晶,其中第三卷由他的弟子秉续师承完成撰写。这套诗史在学界有很高的评价,它以史实为依据,加以统计学等创新方法的使用,体现论述的力度和美感,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划时代之作,填补了中国新诗史记录的空缺。
陈国恩曾这样评价《中国新诗史》,“不以流派论诗人成就高低,而把重点放在诗人及其创作,以诗美标准和历史意识品评诗作,论定诗人的地位,通过众多诗人极富个性特的创作呈现出中国新诗发展的总体趋势,这是这部大书最主要的特。”
[1]
陆教授在撰写之初做了充足的
准备工作,搜集了大量史料,仅仅通过影印、抄写现代新诗刊、新诗集等方式就花了三十多年时间,而这些扎实厚重的真实材料也使诗史记录和观点陈述更为客观全面。在新诗第一个十年的记录中,不仅罗列了《诗》、《诗学半月刊》、《晨报诗铸》等诗歌专刊的新诗发表情况,还有《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对诗歌的推介,收集的100余种诗集也都有明确的出版信息,可见陆先生苦心摘录的资料之丰富和整理之严谨。这些内容不仅是诗坛创作概况的呈现,更是新诗研究重要的资源信息。
陆教授拥有敏锐的眼光,能够在史料中挖掘有价值的遗珠,重新评价一些被学界埋没的诗人。值得一提是对王独清的重新发现,陆先生肯定了王独清格律诗作,并且用具体诗歌来证明他受浪漫派、象征派、未来派影响。而一
些学界相对统一评价的作者身上,他用特殊的方法进行重新评价,提出了一些具有学理性的不同的观点。“在研究手法上,陆先生一改学术界常用的社会批评法,灵活地采用统计、形式分析、细读文本等方法,避免了研究角度单调,研究内容枯燥,且时有新的发现。”[2]比如他用统计李金发的重复用词数量来对他的诗歌艺术进行评价,如“沉寂”、“孤寂”、“静寂”、“凄寂”共计75次,“痛哭”、“怮哭”等词的使用频率更高,说明使用者诗歌词汇的贫乏,
他也通过细读诗歌文本等方法阐释了李金发诗之所以晦涩难懂的原因。很少有人能对文本如此精细地阅读和统计,来重读诗歌史上一些早已被定位的作家。
在后两卷的新诗史撰写中,陆教授依然将诗论和诗史结合,用作家作品的分析来评价诗人与流派的诗学价值和诗史地位,比较突出的有对艾青诗歌、冯至《十四行诗》的解读,能将作品放于时代与历史的大背景中,兼顾整体与局部视角,准确全面地做出判断。整体来看,三卷诗史各有侧重,采取不同的书写方式,俯瞰不同十年的诗学现象与风貌。《中国新诗史·(1919-1949)》(第一卷)用大量史料来呈现诗歌史的面貌;第二卷则侧重罗列主要诗集,打破了传统诗歌史的流派论述模式;第三个十年则发掘整理了不少被人忽视的史料,如近八十年艾青的诗集及评传,表格呈现分类民间歌谣的材料,以诗歌刊物命名诗人体。陆先生以质朴平实的语言、精准敏锐的眼光,理性思辨的立场书写诗史,行文中体现诗人气质和史学风范。
二、诗人研究:细读、比较、还原
陆耀东教授致力于现代诗人的评介,结合他们的个人经历、诗学理论、诗路历程及创作文本,对现代许多优秀诗人的作品进行细致的品评。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的《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从流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二十年代活跃在我国新诗坛上的十四位诗人,有郭沫若、蒋光慈、朱自清、冰心、“湖畔”四诗人、刘半农、刘大白、冯至、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陆教授有时会将多位作家放在一起比较讨论,分析相近的艺术共性与独特的诗歌个性。在《论“湖畔”派的诗》中,他对四位“湖畔诗人”作一个鸟瞰,认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各有侧重,但在思想、性情、品格、素质和美学倾向上比较接近,也体现了“五四”诗体大解放的呼声。刘半农、刘大白两位诗人也在陆教授的文章中一同出现,他们的诗广泛地表现了社会生活,反
论陆耀东先生的中国新诗研究
◇蔡丹阳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陆耀东教授一生献身中国新诗研究,被称为“最有资格撰写新诗史的专家”,他的《中国新诗史》(共三卷》成为
了诗歌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他致力于诗人专题研究,在历史的还原、数据的统计、风格的比较中,梳理、分析、重估诗人诗作的思想倾向与审美范式。陆先生在诗学理论建设中始终坚持史学和美学的评价标准,并且坚守严谨扎实和创新科学的治学风格。
关键词:新诗史;历史感;陆耀东;新诗研究
116动漫先锋 Animation Pioneer2020/12教育探索 
射出时代的亮,在艺术上最大的贡献是民歌风,从民间歌谣中熏陶人民精神,借取艺术手法,吸收语言特。比较分析诗人的艺术作品,可以就相同题材的诗歌放在一起讨论,如爱情诗、爱国诗等,在表现内容相近的情况下,分析他们不同的感情浓度、心灵曲线、表现手法,以此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在陆耀东的诗人研究中,笔墨最多的要数徐志摩和冯至,他不仅留下很多评论文章,还在翔实资料的基础上为两位诗人撰写传记。陆教授发表《论徐志摩的诗》等专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方法,将诗人的作品作为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评析,细致地品评前后期诗歌的不同风格,而得出“大体而论,感情柔细而流于腻,风格轻灵,又近于滑。[3]的总体评价,他重点阐释了徐诗的音乐美:(1)音乐美是诗的血脉,音乐美的主要内容的诗的“内含的音节和匀整与流动”;(2)音节基于“纯真的‘诗盛’”和“诗意”;(3)行数的长短、字句的整齐与否决定于音节的波动性。[3]比如《沙扬娜拉》、《半夜深巷琵琶》、《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等诗,在徐志摩作品中就属于优秀的诗美实践。陆教授也关注冯至的诗路历程。《论冯至的诗》从不同阶段的诗集入手,分别探讨诗人在抒情诗、叙事诗、十四行诗方面的艺术高度。他的早期抒情诗构思有特,意境多样,章法结构奇特,具有诗美;叙事诗则受到德国谣曲和中国古代传统叙事诗的影响;十四行诗则既标志了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又代表了最高水平。
陆耀东还曾立足于诗的思维方式角度来解析冯至《十四行集》,认为作品发掘了平凡中的不平凡。在《冯至〈北游及其他〉新探》中,作者联系诗人此前的诗作,对《北游及其他》诗集的每一辑进行评析,得出了与作者本人、许多学者不同的观点,认为虽有一些不俗之作,但整体水平上不及此前的《蛇》、《我是一条河》等优秀作品。在诗人研究中,陆教授既分析诗人的阶段的诗歌特点,又顾及了整体的创作理路,也在比较的眼光中探索诗人的诗路历程及文本艺术。
陆先生对徐志摩、冯至两位诗人的研究,不止在论文的撰写上,还有《徐志摩评传》和《冯至传》的诞生。现当代作家的传记类型一直都纷繁多样,不同的写作策略会给读者不同的艺术感受,陆先生自然更注重传记的学术性价值,在对材料的搜集、甄别和提取中,将传主的性格气质、思想艺术感觉相对客观地呈现于文字,完成一种历史的还原。徐志摩的传记一直是出版界的热点,版本多种类多数量大,也不断有迎合消费逻辑的趋势,但早在八十年代陆教授是以“评传结合”的形式探索徐志摩的多重性格和驳杂思想,再现诗人的心灵世界和艺术人生。传记中有大量的书信、日记、回忆文、评论等史料,有文学才能的见证,也有文艺思想转变的考察。关于他遇难前几个月写的小说《珰女士》,陆先生还特地进行了评点,这部以丁玲为原型的小说,虽然艺术成就不高,但却透露了徐志摩关于按照人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来划分阶级的观点,可以说是思想倾向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张钟良在《盖棺,如何定论——读陆耀东著<;徐志摩评传>》中写道“摒弃了模糊含混、背离实际的主观武断,由具体的、客观的、确切的定量分析,达到抽象的、辩证的、科学的定性分析。”[4]而在《冯至传》的写作中,陆耀东教授跟随冯
至的《杜甫传》“以杜写杜”的思路,搜集传主全部译著的各种版本,复印或抄写诗集家谱等资料,甚至到了传主自己都未曾收藏的《骆驼草》,令冯至本人钦佩不已,可见陆教授严谨客观、迎难而上的学术精神。赵小琪、鲁道祥评价陆耀东的《冯至传》是一种“历史的还原与还原的艺术”,使历史情境中的冯至的真实本体形象得到重视,并评价了传记撰写的两种文风,在解读学术成就时严谨客观,在描述人生经历上又呈现精美的文笔,“两种文风交相辉映应,舒卷自如,于精辟的学术考据中不露声地完成了对冯至人生历程的诗情画意的刻画。”[5]陆耀东以传主的论著为轴心,也注重传主诗歌及散文、杂文等文本的互文性,通过各种文体的资料进行严谨的考证。关于家庭、生平、思想历程这些传记必要元素,陆先生也有侧重性地摘录与传主个性、思想、生活、论著有密切关系的信息,如盐商家族的出身、留学时光与里尔克十四行诗的影响、《杜甫传》的写作等都关系着冯至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成果。
三、诗学眼光:历史意识与诗美考察
陆耀东教授常常在诗评中呈现自己的诗歌观念,在不同的诗人评述中,会谈论到类似的诗学问题,相互呼应、补充,在阐述的过程中体现对历史观点和美学范式的理解。
陆先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在关照新诗史的过程中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诗歌在内容和艺术上都要体现时代的精神面貌,符合人民的审美需求。陆教授注意把握诗人与时代多方面的联系,他认为要将诗人及其作品放置于大时代背景中来考察与评价。陆教授在讨论郭沫若成为诗界巨人的原因时,穿插
徐志摩爱情诗了对作者能成为伟大诗人的理解:“诗人自然是有自己个性的人,同时,又应和祖国、时代、民族、人民共着生命和脉搏,至少是思想上相通。”[3]他认为具有进步思想和精熟技巧的作品就不会被时代所淘汰,而《女神》便是如此,在内容和艺术方面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蒋光慈的政治抒情诗在陆耀东眼里虽成就不高,但也起了桥梁作用,他提出蒋氏诗的不足之处,与他的认识上的和文艺观点片面性有关;陆教授作为闻一多研究会会长,对闻一多更是有深入的研究,认为他的作品充满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都注意与时代精神密切联系……现代诗歌史上的诗人或直抒胸臆,或曲折隐晦,但从宏观的目光打量,有些作品也许是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佳作,是值得诗史记录的;而作家在特定历史阶段为文学史发展提供多少价值,则是评价其文学史地位的准则;陆教授还表达“诗如其人”的看法,提出思想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艺术性则是它的生命。思想和形式都是诗歌研究不可忽略的方面。
品读文本中有他对诗歌样式的判断。他在40年代长篇叙事诗研究方面倾注了不少心血,无论是叙事内容、人物语言,还是情节安排、风格细节,他都乐意探讨,为长篇叙事诗的理论问题和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不仅是在体裁上的意见,细节到诗歌的表现手法,他也(下转127页)
127
动漫先锋 Animation Pioneer
2020/12教育探索 (上接116页)多次谈论过。比如比喻这个诗歌写作常见的修辞,陆先生在评价徐志摩、冯至、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中,都对这种修辞的使用进行过考察,“诗的比喻,忌落俗套,忌一般化。它应是诗人对事物某一方面的独创性的发现,鲜明却不浅露,暗示而非晦涩,贴切又不粘滞。”[3]他认为好的比喻运用,在于所要表现的东西与用作比喻的东西之间的新颖的联系。冯至、徐志摩的比喻比较受陆先生推崇,明喻或隐喻都增添含蓄蕴藉和盎然诗意,而李金发晦涩难懂,蒋光慈呆板一般化,都不是比喻修辞中的好示范。尤其李金发,在比喻和隐喻上,陆教授认为他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败笔,在《巴黎之呓语》、《她》、《弃妇》、《给Zeaune》等文本的解读中印证,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比喻、暗喻,以及象征等等,最忌陈陈相因,一般化;它应是作家对事物与事物间联系的一种新的发现。”[3]
四、治学品格:严谨、客观、创新
陆耀东先生几十年学术活动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治学准则,时刻以此自律:第一,从观念上、思想方面摒弃“二元对立”,他认识到矛盾冲突的视角才能对事物的认识达到新高度;第二,严格区别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界限,不要因此伤害那些最有作为的学者;第三,在学术讨论中,对人对己,坚持以理服人,以史实和事实服人。[6]他始终秉持良知学者的风范,以探索的精神和宽容的态度成为青年文学批评家的学术榜样。陆先生这代学者治学的共同特点是“不跟风”,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和研究对文学作品及现象作出自己的学术考量,力求艺术感受的独特性和学术成果的超越性。
陆教授在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五十年里,始终坚持用
符合中国文学的批评方法,而他始终觉得最好的批评需要不断创造,“创造使文学能最大限度得到发展和提高的理论,这种理论,一方面使文学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尊重文学内在规律,包括充分发挥每位作家的天才智慧和创造性。”[7]继承和择取,都是在回顾与反思中收获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期创造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方法,这是陆先生不断秉持的学术品格。
参考文献:
[1]陈国恩.陆耀东教授的学术道路和治学风格[J]文学评论,2009,(4):203-207.
[2]陈卫.陆耀东先生和他的《中国新诗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12):212-216
[3]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张钟良.盖棺,如何论定——读陆耀东著《徐志摩评传》[J].中国图书评论,1989,(1):59-62.
[5]赵小琪,鲁道祥.历史的还原与还原的艺术——评陆耀东新著《冯至传》[J]诗探索,2004,(Z1):301-304.
[6]陆耀东.回眸五十年——学术研究答问录[J].东方论坛,2005,(4):53-58.
[7]陆耀东.生疏的话题: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与传统[J].文艺研究,1999,(1):93-96.
作者简介:
蔡丹阳(1996—),女,汉族,福建石狮人,201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诗歌。
空间主页截图
图2:基于职教云平台建设的《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截图
三、总结
《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实施和职教云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和线下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深受选修学生们的欢迎,通过线上教学使学生们可以大量观看和阅读比传统教材上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线上答疑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们的心理距离,实现了有效对接,教学效果比较出,学生收获较大,因此,满意度较高,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提升了创业能力,学院近年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树青,徐侠.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4):34-41.
[2]清华大学:把创业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辅导[J].韩威,欧阳沁.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26+28.
[3]“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模式改革研究——以“梦想明天”网络平台教学为例[J].郑剑玲.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43-46.
作者简介:
刘永锋,男,汉族,1985.6出生,安徽阜阳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xyg2017224;2017年校级质量工程-示范实验实训中心“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中心-E 能创
客空间”项目,项目编号:2017SXZ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