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国诗歌史上,余光中和徐志摩都是及其重要的诗人,研究他们的诗歌对于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徐志摩是二十世纪初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对于后来余光中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意义。徐余两人同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主题、结构形式和比喻意象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关键词] 爱情;浪漫;中西融合
徐志摩和余光中两人同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并且两人的留学经历都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着极深的影响,他们的诗歌兼具浪漫和中西融合的特征。徐志摩和余光中两人的诗作在思想主题、结构形式、意象比喻等方面存在共同之处。
一、徐志摩与余光中诗歌之爱情主题
徐志摩是二十世纪初追求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常以“爱,自由,美”为主
题。徐志摩曾留学英国,开放、包容的环境使得徐志摩对爱情的追求更加奔放自由。余光中的爱情是与他的妻子范我存紧紧联系在一起。余光中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时光,更是创作大量诗歌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1、“爱,自由,美”是徐志摩诗歌创作最主要的话题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有大量描写爱情的诗歌,这些诗歌展现了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的三美风格。仔细品读可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第一类是以《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恋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代表的爱情诗。这一类诗歌特点是直抒胸臆,感情表达热烈真挚。在《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中,诗人直呼爱人昵称“小龙”,并通过莲蓬这一意象,将心中对爱人的思念和爱意表达出来,用莲蓬的生物结构一层层分析了自己思恋的程度 。
第二,另外一类是在诗歌中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演进,表达一种激烈而充满热情的爱恋。《翡冷翠的一夜》中,就出现了天堂、地狱、生和死这些激烈的表达。《翡冷翠的一夜》是由恋人的走引发的一系列猜想和情感的波荡起伏过程。天堂、地狱、哪里都可以去,
只要有恋人厮守相伴。这一整首诗由分离展开然后窜起情感的升温,最后回到离去的现实事实中,使得徐志摩爱情诗“情”的表达热烈浓郁。
第三,第三类是将爱情融入美好的自然事物中,通过意象手法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较为典型的作品如《雪花的快乐》,诗人在追寻爱情的途中将自己比拟成一朵美丽的雪花。又如在《偶然》中将自己比作一片云,这片云的相遇就是美好爱情的开始。
2、余光中温情细腻,化欧化古的情诗分析
在余光中的诗歌创作中,也有大量追求和赞美爱情的诗歌,欧美文化的接触使徐余两人都对人性的美好有着直接的表达和向往。其中化欧化古的诗句表达是余光中的情诗特。
第一,以《等你,在雨中》为代表的情歌。
《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这一首诗运用化古句式,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柔美,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凄美婉约。诗中第一段的第二句话则就用到“蝉声沉落,蛙声升起”,这句话明显是中国古诗的对仗手法;诗中最后三段还用到“采莲”、“吴宫”、“小令”、“姜白石”等古典诗词意象和典故,这些表达技巧都是余光中诗歌的独有特。这首诗名
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徐志摩的《“两尼姑”与“强修行”》也是运用化古形式,诗歌中大多数诗句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结构。
第二,以《珍珠项链》为代表的晚年情诗。
在余光中晚年时期,他对妻子的情感则转化成相依相偎的不渝之情,这种变化在诗歌中可以看出,经典诗歌如《珍珠项链》、《三生石》、《私语》等。《珍珠项链》是余光中写于一九八六年的诗歌,为纪念与妻子的三十周年结婚纪念日而作,那个时候的余光中已达58岁,在诗歌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上都日趋成熟稳重。
徐志摩的情诗是热烈且表达真挚直白的,如《翡冷翠的一夜》。而余光中的情诗则更多是温婉朴实,像莲一般纯洁无暇,如《等你,在雨中》。两人的情诗同时又有着共同的表达主题对“爱,自由,美”的追求。
二、余光中与徐志摩诗歌之结构形式
1、诗歌的欧化结构
徐志摩和余光中两人的诗歌大多都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浪漫主义诗歌,欧化结构的运用在他们的诗歌中屡见不鲜。
徐志摩的新诗在句法上深受欧化语言的影响。《偶然》就是徐志摩诗美追求历程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首小诗。这首诗是以整齐柔美的语言来写,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偶然》中诗句语言的欧洲渊源。“在你的波心”与“在黑夜的海上”的诗句分别出现在动词“投影”和“相逢”后,置于句末,属于欧洲语言中的副词短语。而传统的汉语则将副词短语置于动词前,说成“偶尔在你的波心投影”与“你我在黑夜的海上相逢”。 欧化结构同样也是余光中调整诗歌结构形式的一种有效形式。《天狼星》就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诗歌。他利用长句组诗,即把一个长句分割为数个短句,组合为一首小诗,他称之为“一种从头到尾一字不断的诗体”。同时,他还模仿西文句式结构进行创作,在《当我死时》一诗中,整首诗的句式近似洋腔,一行诗句在中间又分为几个小句,这样读起来就像是直译的英文诗。
2、自由体诗歌
《为要寻一个明星》是徐志摩自由体诗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第一、四行用长句,第二、三行用短句,而三、四行实际上又是一、二行倒装后的重复,而且节节如此。《雪花的
快乐》每节的结构更为复杂,但由于它也是节节如此,同时又能做到不露痕迹,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艺术才华。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很容易看出他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但也力图在整齐中求得变化的艺术结构特征,这首诗读起来既有传统韵味又含有现代气息,在意象上更像是具有唐诗宋词的婉约美,而在诗歌排列上又是整齐对称,每章结构长短错落有致,给人以立体感。徐余两人的自由体诗歌相比,徐志摩的诗歌现代化程度更浓,而余光中的诗歌常常是带有中国古典诗词彩,在变化中更多保持传统诗歌成分。
三、徐志摩和余光中诗歌之意象比喻
1、意象的运用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意象运用的成熟与好坏则决定了诗歌的质量。徐志摩和余光中在诗歌创作中都大量运用了意象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余光中夜听琴》,《小诗》、《秋月呀》》庐山小诗两首》、《山中大雾看景》死》、《十年看山》《沙扬娜拉》想》、《莲池边》月下雷峰影片》、《雷峰塔》寺》为要寻一个明星》、《那一点神明的火焰》、《深夜》夜》、《》语》在雨中》、《雨声说些什么》。
(1)莲的意象运用。余光中《莲的联想》和徐志摩《沙扬娜拉-致日本女郎》、《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是其中的代表诗歌。《沙扬娜拉-致日本女郎》运用水莲花这一意象描绘了日本女郎的娇羞和温柔,“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人运用构思精巧的意象,描摹了日本少女的娇羞姿态。《莲的联想》同样是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但余光中的莲坚强独立,含一丝深植于根的悲伤,那份忧伤隐喻着对大陆的真挚怀恋和两岸统一的渴望。他的莲表达着对大陆的期盼,远离尘嚣,没有战争的腥风血雨,只是高贵独立在莲池中,守候心中不变的信仰。
(2)月夜同样是徐志摩和余光中诗歌共同的意象。余诗《月光光》和徐诗《秋月呀》是其中两首比较典型的诗歌。余诗的月光寒冷凄惨,没有一丝暖意,将人的希望打入谷底。寒冷的月光,将内心悲凉一剖而出,让人不禁患上恐月症和成为恋月狂。 徐诗《秋月呀》描写的是秋月,秋天本是肃杀季节,但是诗中的秋月却还具有一丝灵性彩。它浪漫地骚爬,轻抚一海的轻涛,可也还是引起海水的低徊饮泣。徐诗中的月和余诗的月同样是寒冷凄凉,但徐诗的月描写出来更具有灵动彩,虽寒但让人怜爱,而余光中笔下的月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心寒。
2、在艺术手法方面,比喻也是徐余两人诗作的共同特
徐余两人在诗歌修辞手法上常用的是比喻手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暗喻、明喻和借喻。
1.比较典型的明喻。 徐志摩比较常用的是明喻手法,“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和“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等都是徐志摩诗歌中佳句。这些鲜明独特的诗句,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力成为经典。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也是在诗歌四小段中,分别运用明喻手法,这些比喻都用得形象生动。
2.比较典型的暗喻手法。在《草上的露珠儿》中,徐志摩将露珠儿比喻成水晶球,形象描绘了露珠儿的晶莹透彻;余光中的诗歌《月光光》中“月是冰过的”将月比喻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在这里是对月光的最好比喻。
3.比较典型的借喻手法。《沙士顿重游随笔》是徐志摩一篇典型的借喻手法诗歌,在第一节诗歌中就多次运用借喻手法,青草、黄花、皱纹、大地这些都是借喻的对象。余诗《邮票》中,“绿的魔毡”比喻邮票,它的驿站是两颗灵魂,它是情人和恋人沟通的最好桥梁。
4.运用富有想象力的比喻也是徐余两人共同的诗歌写作手法。《她是睡着了》中,徐志摩描绘了一个极美的场景,运用想象彩描绘了“三美”。尤其在绘画美这方面,描绘了一幅
睡美人图。在诗中的前三节,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有星光下的白莲、喧响的琴弦,还有迷人的清芬。这些比喻都既具有想象力,富有灵韵美。余光中也不乏富有想象力彩的比喻诗作。《等你,在雨中》则是其中的代表。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夏日黄昏雨后图。诗中比喻让画中美景在欣赏者的心里永恒留了下来,灵韵美景是诗中一大特。
徐志摩和余光中都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他对于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余光中作为中国当代诗人,他的诗作一方面传承了新月派诗人浪漫主义特点,另一方面又另辟蹊径,创作属于自己诗歌的特点。在中国诗歌史历程中他们的诗歌都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小琪:《余光中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J].广东社会科学学报.2004第2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