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国学经典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我爱假日网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二 过头税费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凤梨功效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mrmr 少女时代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中山国遗址
  2、重点句子:
  3、翻译:
resolve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2)幼儿园3)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