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13 寒号鸟 | 部编版 | 二年级上册 | 第五单元 | 第2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认识“堵、缝、衔”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当”,会写“脚、面”等10个字,会写“山脚、当作”等12个词语。 2.分角朗读课文,理解造成喜鹊和寒号鸟不同结局的原因。 3.能用带“得”字的短语。 4.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 ||||
学习 重难点 | 1.认识“堵、缝、衔”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当”,会写“脚、面”等10个字。 2.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 ||||
学情分析 | 二年级的学生也经常存在像寒号鸟一样懒惰、得过且过的坏毛病,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识记生活说一说,把课本的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让寓言回归生活。 得过且过造句 | ||||
教学辅助 |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寒号鸟,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课题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种鸟,你知道哪些呢?课件依次出示麻雀、燕子、鸽子、喜鹊的图片,最后出示文字“寒号鸟”,询问学生寒号鸟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寒号鸟》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寒号鸟)学生齐读课题。
2.出示寒号鸟资料。寒号鸟,也叫复齿鼯(wú)鼠, 生活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树林里。在高大乔木树上或陡峭岩壁裂隙石穴里筑巢。
3.学多音字“号”。本文中在词语“寒号鸟”和“哀号”出现,理解“哀号”的意思,“号”就是叫的意思,可以和以前学习的第四声“口号、学号”比较学习。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学习任务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主动识字,交流识字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用看图观物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堵、缝、衔、枯”,提高生字识记的效率。)
1.借助预习单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指名拼读。
(1)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2)提示:“号、当”是多音字,注意发音正确。“衔、劝、趁”是前鼻音,“缝、朗、将、狂”是后鼻音。
(3)全班齐读。
(4)学习多音字“当”。“当”在本课中读四声,学生易读成一声,可提供字典义项,引导学生据义定音;也可通过组词对比读,增强语感,如“当然、应当”“当作、恰当”。
(5)识字游戏。
3.初步了解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观察生字结构。
(1)课件出示本课写字表中的生字,指名学生读。
(2)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并汇报。
(3)本课要写的字中,八个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两部分不同的比例。“脚、阵、枯、将、难、纷”左窄右宽,“朗”左右宽窄相当,“却”左窄右宽。
学习任务三
再读文本,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角。以实实在在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相关提示,学生根据提示默读课文。
本文的主人公是 和 。喜鹊住在 ,而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 。
(2)指名填写空格处。
(3)提出要求: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画出关键句。预设: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关键句是“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2.理清文章脉络。说一说:课文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了”的事;( )自然段是写“冬天到了”的事;( )自然段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3.同桌间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学习任务四
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描写喜鹊与寒号鸟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话,通过品味理解、分角朗读等学习方式,在对比中感悟它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及个性,从而明白导致
它们不同命运的原因。)
1.学习第1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语句。
(1)讲解住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说一说喜鹊和寒号鸟分别住在哪里?学生汇报,老师根据汇报出示图画。
图文结合,理解文段。根据图画,明确住所,喜鹊的家在大杨树上,寒号鸟的家在崖缝里。引导学生观察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
(2)从图上看这对邻居的家有什么不同?
寒号鸟的住处是随便的石缝,不够保暖;喜鹊的窝是自己筑巢,很暖和。
2.学习2~4自然段:冬天快要到了。(板书:冬天将到)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和寒号鸟分别是怎么做的?
(2)引导学生品读,体会喜鹊的勤劳。
出示句子: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①圈画出“一早”,说一说这体现出了喜鹊的什么特点?
预设:喜鹊出去劳作的时间很早。
②要求:圈画出喜鹊的动作,读一读,说一说,从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喜鹊呢?
预设:喜鹊做窝非常艰辛,抓紧时间做窝,毫不懈怠。说明喜鹊非常勤劳。(板书:喜鹊做窝)
③角扮演,教师采访“喜鹊”。问题预设:
✧你为什么不多睡一会,一大早就起来东寻西啊?
✧喜鹊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如何寻的?
✧这么暖和的天气,为什么不多和小伙伴们玩一会儿?
✧衔枯草多麻烦,现在住的窝不是很好嘛?
(3)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品读,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出示句子:寒号鸟却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指导朗读,在喜鹊最忙碌的时候,寒号鸟是怎样做的?读句子,把感受最深的词语读出来。
预设:
“却”——和喜鹊的勤劳形成鲜明的对比。
“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说明它天性懒惰、得过且过。(板书:寒号鸟睡觉)
(4)过渡:看到自己的邻居每天玩,喜鹊是怎么劝它的?它听了吗?分角朗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看看寒号鸟的命运。
(5)课件出示喜鹊和寒号鸟的第一次对话,学生分角朗读。
①交流思考:喜鹊在劝寒号鸟做窝的时候,是带着什么语气来劝的?寒号鸟又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的呢?预设1:关心、担心、急促。预设2:懒洋洋。
②小组合作,练习对话。一个人当喜鹊,一个人当寒号鸟,一个人说旁白。朗读指导:练习中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喜鹊的话急促一些,担心一些,读出真诚的语气,寒号鸟的话音要拖得长一些,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点拨:寒号鸟“躺在崖缝”这个动作,表现出了它的懒惰。
③寒号鸟说喜鹊傻,喜鹊真的傻吗?为什么?(喜鹊不傻,它很勤劳,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
(6)引导学生补白想象。喜鹊一早飞出去时,寒号鸟却在( )。
喜鹊衔回枯草时,寒号鸟却在( )。
喜鹊在做窝时,寒号鸟却在( )。
3.学习第5~7自然段:冬天说到就到。
(1)读5-7自然段。看看冬天到了,喜鹊和寒号鸟分别有什么不同?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喜鹊很温暖,因为有窝,勤快。)
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只打哆嗦。(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因为没有做窝,懒惰。)
(2)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指名读。(学生交流,指名说)
课件出示:
冻得直打哆嗦 冷得像冰窖
热得直冒汗 热得像蒸笼
…… ……
①教师提示:“得”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补充词语。
②教师出示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提示说一说带“得”的句子。预设:快得像一阵风;乱得像团麻。
(3)过渡:冬天到了,喜鹊看到寒号鸟还是没有做窝,喜鹊是怎么劝它的?它听了吗?分角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边读边继续看寒号鸟的命运。
(4)课件出示喜鹊和寒号鸟的第二次对话,学生分角朗读。(板书:两次劝告)
①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角读。
提示:读喜鹊的话时语气加重,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表现出喜鹊的苦口婆心;读寒号鸟的话时,要读出不屑、懒洋洋的语气。“伸伸懒腰”中的“伸”字叠用,表示语气的加强,体现了寒号鸟的懒惰。(板书:喜鹊真诚)
②引导学生学习“得过且过”。
教师释义:“得过且过”是说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这里指寒号鸟一天天混日子。(板书:寒号鸟得过且过)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寒号鸟的“得过且过”?预设:冬天快到来时,寒号鸟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太阳出来时,寒号鸟伸伸懒腰,继续躲在窝里睡觉。
③想象说话:如果你去劝寒号鸟,会怎么说?预设:我会对它说:“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要有长远打算。”
过渡:那么,寒号鸟有没有听喜鹊的话?我们继续往下看。
4.学习8~9自然段:寒冬腊月。
(1)读8-9自然段。看看寒冬腊月里,喜鹊和寒号鸟分别有怎样的命运?(寒号鸟被冻死了,因为没有做窝,懒惰)
(2)品析句子: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出示“大雪纷飞”和“北风呼呼”的图片,借助图片体会严冬到来时,大雪纷飞、被封狂吼的情景,说明环境非常恶劣。
(3)随文识字。
①学习“腊”字。
组词:腊月 腊梅
造句:腊梅开得真好看。
②学习“狂”字。
组词:狂奔 狂风
造句:天空黑压压的,狂风卷积着乌云。
③学习“吼”字。
组词:吼叫 怒吼
造句:发动机像野兽一样怒吼着。
(4)思考:寒号鸟两次都不听喜鹊的劝告,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得过且过”带来了什么后果?
小组交流汇报。
第一次不听劝告: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第二次不听劝告: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然后,
在夜里冻死了。(板书:冻死)
5.聚焦结局,体会寓意。
(1)想一想: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预设1:喜鹊很勤奋,看得远。冬天快到的时候,它就已经在给自己做窝。
预设2:寒号鸟懒惰,不听劝告,得过且过,所以被冻死了。
(2)看到故事的结局时,你有什么感受?结合课文说一说。预设1:我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鸟那样得过且过。
预设2:我们要像喜鹊那样看得远,做得早。
预设3:美好生活需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懒惰散漫就什么也得不到。(板书:现在懒惰 将来难过)
(3)想一想:你有没有得过且过的行为?学生交流讨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