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的读后感
诗歌《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死场》的读后感1
生死场是一本生命之书。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从那个门出来。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窗外,阳光洒满窗子……田庄上绿的世界里,人们洒着汗滴”。二里半的老婆和李二婶子同时生产,麻面婆的孩子刚露出头顶,五姑姑进来说李二婶子小产了,人快死了,王婆赶过去,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坑上哭着。王婆再
次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孩。”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生与死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生并无过多的欢欣,对于死并无过多的悲戚。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财务人员工作计划在这里美丽也不能获得的垂青,美丽的事物在这里是要被摧残,被毁灭的,像金枝,成业想要娶她的时候,叔叔问他小姑娘到我们家里会做什么活计”,成业说:她长得好看,有一双亮油油的黑辫子”,可是柴米油盐鸡鸣狗吠的夫妻生活一旦开始,斥责与殴打取代蜜语甜言,青春的丽颜失去了任何意义;月英原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最后以厉鬼一般的形象凄然死去,埋在荒山下;小金枝的死更不啻是一个人间惨剧。仿佛这里不配拥有美丽的事物,这里的一切,是粗糙的,残酷的,丑陋的……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有时候动物被提升至一个极度尊贵的地位,如二里半和他视若命根的老山羊,亡族灭种都不如其来得重要;如王婆牵马入屠宰场,哀恸如犹太人亲手将亲友送入煤气房。而有时候人被践踏至一个极度卑贱的地位,在金枝母亲的眼中,女儿的价值竟不如麦苗;王婆说起过去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也说道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又如之前所提细
节,孩子生下来了,不知谁家的小猪也在生小孩,无论人还是猪,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很自然而然地相提并论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在萧红笔下的这样一个时空里,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们之间并无界限,不是好与坏的对比,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差异,而是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是相生相随的。这是个一片混沌的世界。而生命不正是这样吗?生命赋予一切以平等的意义,如同白天和夜晚,我们称之光明与黑暗,可是对大自然而言,无非是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
生命无所谓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存在了,它拥有一切存在的理由和意义,生命不作任何评判,它只让一切发生。
业务网《生死场》的读后感2
五一前看的书,现在已是七天过后了,但回忆起小说的故事情节,情感内涵,还是不由的让我的心为之一颤。混沌的世界,生死不过一场走马观花般的形式。
人与动物,生与死,是构筑全文的主脉络。故事的开始,二里半和罗圈腿在麦场丢失的羊,故事的最后,“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冈和树林,渐去渐
如何做好站内推广远。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羊在,二里半也在,可是从头到尾是混沌着的。金枝和成业有着青春狂热的爱,但也有着面对生活困惑的愤怒,小金枝被成业惨惨摔死。人性,这一刻是魔鬼;王婆的老马因穷困,而不得已赶进城送去屠场,王婆为之伤心流泪。人性,这一刻是菩萨;月英是个漂亮的女子,活泼而有个性,可病患来袭,年轻的女子在隆冬中病死,没有看望没有丧礼,只有一樽棺材。人性,这一刻是冷漠;平儿和父亲进城卖鸡笼,收入可观,家庭生活改善了不少,对于鸡的住所,人们倒是慷慨解囊。人性,这一刻是热情;村里的女人都忙着生产,而王婆却服毒自杀了,纵使还没死,但已经被人们在棺材里准备入土。人性,这一刻是冷漠无情。二里半在人们宣誓之后快要杀羊时冲冲回来,不知从何捉一只公鸡来!只有他没曾宣誓,对于国亡,他似乎没什么伤心,他领着山羊,就回家去。人性,这一刻是深情厚意......人性?到底是什么?人们如同动物一般忙着生忙着死,人与动物似乎区别不大,甚至文章的大部分,人还不如动物来得贵重。人生就不过生死一场,可是混沌着人性落后的人的一生。从始至终,人间是没有爱的,没有人性的,是混沌的,那么这样的世界,就只有生和死的概念了,不必拖泥带水,百转千回,只需呱呱坠地,一命呜呼。
萧红的文字太深刻的,显然我的只言片语,只能片面的看到一丝我的阅读理解。但,不得
不说,内心是受到巨大冲击的。
最早读《生死场》,惊异于萧红笔下的东北农村与沈从文湘西的天差地别——两者的取材时间同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然而,只需以我的奶奶外婆们有关苏北农村的"口述历史"来核证,就知道生死场无疑更接近于真实。
曾经读过某文化人的评论说萧红一生都在抱怨别人抱怨社会,躲避生活的沉重;可惜了她文学上的天才,囿在了如许庸常的性格中。我想为她辩白的是,她的所谓"庸常的性格"其实与她文学上的天才相辅相成。她才华的本质正在于对人生痛苦的无比敏锐的感受力。拥有这样的感受力,抱怨与躲避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超凡入圣,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或者如老杜般遍尝艰辛后创造出一个宇宙般广阔的诗歌世界与心灵世界。也许萧红无法制造多少"正能量",然而由她敏感脆弱的心灵传递给我们的却是可贵的人生的真实,历史的真实。而且,敏锐却又秉笔直写世间罪恶与苦痛的人,难道不已经是少有的勇士?萧红,张爱玲,张纯如,同属此列。
《生死场》的读后感3
我把《生死场》视为民国时代最好的小说。虽然不精致,甚至粗糙,但是那种带着天才的强光显著到了某种夺目的地步,足以支撑起它如此高阶的位置。时至今日,我们还是不难想象,在1935年11月14日那个清冷的夜里,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的洋房中,读者鲁迅何以会如此震惊。
小说家写史,可以如此惊心动魄;而文字知己,有时竟然也是刻骨铭心的。
《生死场》所记录的,是中国文学一直被期待但总还没有的光景。这是一个天才的天才绝望。
在萧红的《生死场》之前,还从未有一个中国作家,将人类捏造的如此凌乱不堪,如此哀鸿遍野,又如此深情悲悯。“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在《生死场》中,每一个读者都一定看到了,汉字可以如此纯粹,干净,冷冽,平坦,分明,深澈,磊落,异常神奇地承载着理应无法承载的一个宏大完整的既是虚拟的世界,又是真实的空间。
在《生死场》中,我们也看到了,当人挤压在黑暗的生存隧道中时的种种渴求和卑劣,还
有植入骨髓的现实仇恨,还从未如此质地真实过,那么平静,那么自然,这是中国小说最开始也是最后的铺排。
萧红有着现代中国作家最残酷的冷血:全村最美丽的女人月英一过门就患了瘫病从此不人不鬼;金枝还是大肚子只是恍惚中错摘了没长熟的柿子,她的母亲不由分说就是扑上去一通厮打;土地上的农民们像狗一样日以继夜地干活,却一顿饱饭都是天大的奢想,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大量女人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之类的描写,遍布文字间,撕心裂肺.......在这片土地上,人类的生活状况猪狗不如,精神的麻木也是猪狗不如。
萧红的《生死场》又有着最浩瀚的悲悯:由兽事比人事,由家事见城事,由城事证国史,所见所感,泣涕交零、感国悲时、忧世伤生俱在其中,不乏悲怆与期望。这就是所谓“斯民同浩劫,此意敢言伤”了。
萧红的文字美学,把一个时代的细节放大至清晰如电影的画面,让每一个旁观读者惊心动魄。
《生死场》是用国民记忆研究的方式,去描绘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内心与记忆。
如何呈现整个国民的面貌?最平常的方式,当然是讲述他的渊源、历史、传统、日常,和人们的生活的关联,等等。
《生死场》偏向险中求。这本书有许多的“国民性”理论掺杂其间,更像是某个宏大主题的骨肉还原,但却并不突兀,不会很严肃,因为它原是一本不像小说的小说,在看似真实刻酷的道来中,潜藏虚构与梦幻。
这是过去之书,也是未来之书。想象的中国,幻想的人类,虚构的历史,同时又交错着和现实紧紧相连的部分。虚构的东北大地上的生与死,其实是所有中国土地的本质;而生死挣扎的人们,则成为一部自我扩充、修改、掩饰和推翻的“吾国吾民”集体合照。
由《生死场》观之,所有往昔都是一种虚构;唯经人的文字想象,才被重新认定为真实。
每次重读《生死场》,还都会把自己经由书籍寄存的历史记忆牵出来,留下的记忆空间真是至真至诚。
每次重读《生死场》,都特别感谢萧红。她一点也不比里面的人物轻松,愿这个曾经绝望的灵魂,已经平静下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