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始终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同学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现,也只能看得见,仍旧摸不着,同学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终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打算让同学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同学的空间想象力量和规律推理力量。
  二、教学思路
  本次试验根据试验预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现――老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试验预备阶段,由老师事先支配好试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终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终对模型进行展现,老师对模型制作中消失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预备
  (1)地球仪。每个班预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试验的同时关心同学加深地理熟悉。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同学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终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由于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同学详细强化。
  (3)透亮     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预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预备齐后,小组同学策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四周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积累下沉,所以极地四周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其次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四周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积累下沉。因此,30°N四周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对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四周,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四周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四周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现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现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同学学习地理的爱好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同学只靠死记硬背把握学问的要点,学习的爱好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同学都参加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大大提高了同学学习地理的爱好。
  二是培育了同学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学问,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学问的理解,也培育了同学的探究精神。
  三是将简单、运动的地理事物进行分解,直观地呈现出来,深化了同学的空间思维力量。通过本次模型制作,同学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熟悉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同学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
  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缘由及区分。
  2. 能依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看光照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查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同学有乐观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同学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力量、空间想象力量的限制,可能会消失如下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简单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