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
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
【课前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准备流水作用实验所需的水壶、粗细不均的沙子。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野外实习和课前资料搜集。
学生:预习奉节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地壳物质的循环等方面的知识。分组进行野外流水地貌考察.搜集、制作有关流水地貌的资料和图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本单元第一节,我们已知道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第二节又结合实例,详细分析了内力因素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外力因素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还能做些什么呢?这一节我们就结合流水作用实例,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前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用喷壶洒水代表降雨冲刷,提醒学生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
学生观察结果: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
师:(要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将水流经的地方作为河床,将水流的最上端作为河流的源头,观察在流水冲刷作用下,(1)“河源”有什么变化?(2)不同“河段”河水流速有什么变化?(3)在不同时间、河段,“河床”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带着问题观察、讨论、回答。
生l:“河源”向海拔最高的地方推进。
生2:不同“河段”河水流速虽有变化,但总体上是越流越慢。
生3:“河床”先是比较浅和窄,随着流水的冲刷,“河床”变深变宽。
生4:随着流水的冲刷.“河床”还变得扭曲。
生5。“河床”先是变深速度快于变宽速度,到后来变宽速度快于变深速度。
师:刚才我们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就是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蚀作用,下面同学们可对照着下面的表格(教师出示表格),读教材83页第2、3段,对比总结一下河流侵蚀作用力。
河流侵蚀作用分类
河流侵蚀作用力在河流侵蚀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生:看书、分析、讨论、总结。
师:有选择的播放师生搜集的各种河谷地貌景观图,然后提问;“为什么不同的河谷其地貌不一样?”
生:因为不同的河谷所受的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三种侵蚀作用不同。
师:下面请同学们接着读这部分教材总结出河谷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
(学生读教材文字及图4.7、讨论、总结)
(老师等学生总结出初步示意图后,再演示河谷地貌形成过程结构示意课件)
(学生结合实验、教材图文、多媒体课件完善示意图如下图)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84页“活动”案例)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生1:亿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波涛翻滚的海洋。而现在成为我国著名风景区,说明此地地壳发生了垂直运动中的上升运动。
生2:张家界气候温和多雨,无酷暑严寒,常年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多雨、高温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流水作用。另外据考证.千百年来张家界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因此张家界地区的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一直在稳定地进行着。
生3:张家界地区应是不止一次抬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溪流下蚀和侧蚀作用明显、堆积地貌缺乏、千峰林立的地貌景观。
(引导学生先运用教材提供的关键词进行讨论、总结完毕后,要求学生再一次梳理河谷形成过程结构示意图。然后提问:“在河谷地貌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只受流水侵蚀作用?”)
生1:不,还受流水堆积作用。
生2:在“V”形谷形成以后,流水堆积作用表现明显。
生3:“V”形谷形成以后堆积的泥沙是河水从上游河段搬运来的,所以还有流水的搬运作用。
承转:教师肯定三位同学的答案后,转入“流水堆积地貌”的学习。
(播放学生野外实习小组拍摄的当地的一条河流景观录像,播放到一处河湾景观时定格,请实习小组同学介绍此处地貌、水文状况)
生1(野外实习小组代表):此处(指向有大片河滩的凸岸)流水速度较慢,沙滩的沙粒比较细小,河水也比较浅。对岸(指向凹岸)流水速度比较急,基本无沙滩,堆积物以半径比较大的
鹅卵石、砾石为主,河水也比较深。最深处距河岸仅有2米左右。生2(未参加野外实习小组):你怎么知道凹岸河水比较深?最深处距河岸仅有2米左右?你们下水测量了吗?
生l:我们没有下水测量,是通过撑船的竹篙入水深度推测的。放鸬鹚的老伯知道我们实习的目的后,特意用船送我们到对岸时注意到的。瞧,就是这条船(指向图片中的小船)。
师;(对这种善于观察的表现提出表扬后,引导学生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请同学们将水流略微调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回答)
生: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
师(进一步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生l: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托盘边缘沙粒越小。
生2:因为水流前进的过程中流速变慢,导致大沙粒先沉积,小沙粒后沉积。
师:刚才xx等同学的陈述以及小实验,就是我们接着要学的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下面请同学们读这郜分教材,参照表格总结一下(教师出示表格)。
冲积平原的组成
分布
成因
(学生看书、分析、讨论、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86页“活动”案例)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生1:黄河、准河、海河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到达下游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生2: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良好的农业区。
生3:黄淮海平原并不全部是良好的农业区,如中部低平原和滨海平原的岗地、洼地,就存在旱涝、盐碱等限制农业发展的问题。
生4:黄淮海平原的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如开封附近),耕地质量好、水分充足、水质好,是高产稳产田。
承转:总结刚才同学们分析的这些关于黄淮海平原各地貌单元的利与弊,对比中国人口的分布历史变化及现状,自然条件对人类越有利的地方(特别是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活动越多,人口越密集。
师(播放聚落景观图片):这些图片中的聚落景观分布所在地地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高中地理教案
生:大都分布在平原地区。
师(播放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图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聚落景观大都分布在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