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作文范文
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作文范文 1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
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作文范文 2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自然的诗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作文范文 3
    倚在竹椅上看书,是多么一种享受。窗外秋雨绵绵,窗内书香满园_____题记
    书中旧梦
    当书香再次飘渺在空中,我的心,也随之浮动。小时候,我喜欢书。并非童话,而是孔子的《诗经》。我也与书有说不尽的缘。第一次读《诗经》,便被它那不繁华但幽丽飘香的文采深深震撼。
    "坎坎伐檀兮,窒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小时,便特别喜爱那文人墨客发自内心的诗句。也曾感叹过"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凄凉,也曾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去时难"的亡国之痛所惋惜,也曾为"五月鱼郎相忆豆,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思乡之情所感动,想到自己也是游子,不仅潸然泪下。
    香中游索
    书中,自有香气。有竹的清香,兰的雅味,梅的冷傲之香,菊的百里飘香,茶的苦中含香,
梦的飘渺回香。比春,更有一番成熟。比夏,更有一丝冷静。比秋,更有一渺韵味,比冬,更有一览回味无穷。
    当香气从指尖划过,随之飘渺无痕,却也有香气,遗失在指尖……书,唤醒了我的灵魂……
    秋中有韵
    窗外是淅淅秋雨,窗内是书香满园。回到久违的'小镇,是菊花绽放的时节。我并不喜欢菊花,太过艳丽。比起茶,却输了一段沉默,一丝幽香。乘着长途大巴来了,回来了。见路边不知名的树,心中有一种久违的激动。杏花落了,也没了空中随性漂浮的柳絮,取而代之的是在阳光下闪烁的银杏叶。秋风,还是那般轻柔……
    秋雨绵绵
    暮已近,漫过河流,漫过山脉,漫过田畦,漫过小亭子,漫向小镇。天边第一颗星星开始闪烁,一片模糊不清。霎时,秋雨连绵,时而忧伤,时而清丽,时而愁苦,时而茫然。如笔墨轻点,诗意盎然。水中,也飘散着一滩涟漪。借着微弱的烛光,呼吸着浓郁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