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 爱情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
  【文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接下去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窈窕”,连绵字,美好的样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述”,就是好配偶。首章落实到:“美丽的好姑娘,正该同美好的男子配成双”,成为全诗的纲领,提摄全篇。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爱着一位姑娘,她住在湖的对岸。青年和姑娘也许有过一段交往,也许只是偶然见过一面,但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在深秋的一个早晨,他来到湖边,思念起她来,思量怎样才能得到她的爱情。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
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