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五
一、填充题
1.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和行为方式。
4.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民族风俗习惯的()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
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8.佛教、()和()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和()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10.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和(),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11.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问题与()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12.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思想体系与()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二、单项选择题
1.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A.一种突变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C.民族的进化D.民族的发展
2.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传承性B.演变和发展C.变异性D.传承性和变异性
3.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A.原则性B.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4.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A6千多万人B7千多万人C8千多万人D1亿多人
5.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A.佛教和道教B.佛教和基督教C.佛教和伊斯兰教D.佛教和原始宗教
6.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A.奴隶主阶级B.地主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7.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A.自主、自立、自生B.自治、自养、自传
C.自办、自收、自支D.自立、自养、自强
8.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A.弘一法师B.延参法师C.赵朴初居士D.青莲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对民族发展、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发展的中性作用
D.对民族发展、发展的融合作用
E.对民族发展、发展的混合作用
2.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众的身心健康
3.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A.民族性B.众性C.传承性D.变异性E.敏感性
4.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A.遗传原因B.自然原因C.经济原因D.历史文化原因E.宗教原因
5.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6.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众性B.民族性C.国际性D.长期性E.复杂性
7.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东正教B.佛教C.天主教D.伊斯兰教E.基督教
8.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
A.维护法律尊严B.维护社会稳定C.维护人民利益D.维护民族团结E.维护国家统一
四、辨析题
1.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2.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3.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5.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6.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
7.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
8.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
五、论述题
1、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2、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承认和坚持
2、物质生活
3、生活条件、价值观念
4、无形
5、阻碍
6、气候
7、人为改革
8、伊斯兰教、基督教
9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10、适应性、社会根源、认识根源
11、信仰、政治
12、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1B2A3C4D5C6C7B8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E2ABCDE3ABCDE4BCDE5ABDE6ABCDE7ABCDE
8ACDE
四、辨析题
1.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对。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错。这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3.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对。经济基础是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物质前提,经济基础决定着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对。改革必须尊重本民族人民众的愿望,改与不改,何时改和怎样改,均由少数民族的干部和众自己决定,别人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强迫命令。)
5.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对。宗教信仰是一部分信教众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属于思想领域的认识问题,而不属于政治问题。)
6.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
(错。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将继续长期存在。宗教的消失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期发展才能达到。)
7.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
(错。宗教教育的宣传即有神论的宣传,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不应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如同无神论的宣传不应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一样,宗教宣传品也应该在规定的场所出售发放。)
8.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
(错.这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内容。完整的内容是每个公民在信仰宗教与否的问题上、在具体宗教的信仰的选择上、在宗教信仰的时间选择上,都是自由的,都有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
五、论述题
1、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坚持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众自愿的原则,并在众自愿的基础上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认识并被摈弃。。
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
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分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
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风俗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风俗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风俗习惯进行超前预测,以此使今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人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
2、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都受到法律的保
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宗教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是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之一。
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