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社会的应用
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文化是在开发自然过程中产生的,人类要生存、发展和延续,就要向自然获取能量,获取生存的物质,既而人类作为生命体才能存在。人的进步就在于不断认知自然、认知自然现象,包括物种、气候、水源、飞禽走兽,在认知过程中,人类才能积累知识,这些知识就逐渐建立成一种体系。人类在不断认知自然、了解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征服自然。人类的信息体系是不断的积累、发展的过程,但人类从中获取物质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极限,将会导致灾难。因此,人类遇到了许多困境:冰川融化、石漠化、沙漠化、水资源枯竭以及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都是人类过分地攫取自然资源,而遭遇大自然的报复。但是人类并不可悲,因为人类可以用文化回归。一旦这种灾难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的文化可以回归,可以解决某些突出的问题。如沙尘暴、洪水、干旱并不可怕,因为人类可以回归,可以用人类的智慧去治理。当然回归是一次体验,是一次知识的积累,也是对人类信息体制的一种修正和丰富。在不断地回归中,人类才发现人类文化的有效性,人类的文化在不断深入对自然的认识,不断转化成人类的信息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展,人类越来越对人类与文化的关系这个大主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尤
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范围的深入和扩大,一门包括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分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文化人类学科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登上了社会的舞台。在文化人类学属下,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复原人类无文字记载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同时把语言当做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察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民族学则主要研究各民族和各地区、社区的文化,比较其异同,分析这种异同的产生原因,认识这种异同存在的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探讨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并且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研究的范围是古代,所以它与近代 史和现代史实是无关的。考古学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一般指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 城堡等建筑、古代人类遗物、自然遗物等)。考古学的重要目的是复原人类历史,研究过去的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阐释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并且我们从已经发掘出来的古代文化遗产,知道了从千万年历史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社会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必定对我们现代化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无可比拟的指导意义和作用。此外考古学能让我们更多
的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文化,从而帮助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并且坚定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并重新引导世界文明潮流的信心和决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运用之中,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们思维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语言不断发展。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使新事物、新 概念不断出现,使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从而使词汇不断丰富,语法不断改进。不同社会的联系与交往,以及社会的变动,人民的迁徙,推进语言的发展 不同社会的联系与交往,以及社会的变动,人民的迁徙,推进语言的发展。语言是符号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即语音、词义、语法等 各要素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 破坏了原有的 平衡,那么系统内部的有关部分应付重新调整达到新地平衡。 例如,藏语原本是没有声调的,由于语音变化出现大量的同音现象,使本来互有区别的词不再有区别,原有的语言平衡被打破,于是声调产生,成为区别语言符号的重要手段。可见, 语言各要素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 系,局部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关键在于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语言内部各要素的 相互影响是在满足社会交际的基础上起作用的,它决定了每一种语言发展的方向。
    而民族学是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民族学工作者研究这一课题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去判断各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勾画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历史断面,并分别不同情况决定各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方针与方式。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民族地区的政策提供了依据。例如关于新中国成立前保存有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方针,即是根据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后,落后民族在本国先进民族帮助下,经过一定发展阶段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论述确定的。对存在奴隶制、农奴制的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改革,在废除奴隶主和封建主所有制前提下,对其上层采取赎买政策,即在消灭这些剥削阶级的同时,对个人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对改革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半封建制、游牧地区的封建制的政策,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为依据提出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贯彻这些方针政策,取得了伟大胜利。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地区、各社团的
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差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任何别的学科代替不了的地位,它发展到今天,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人类学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武器。它在维护当时西欧个民族和世界范围内的行动起到了潜在的推动作用。它教育每个民族看清历史传统所赋予的发达、先进、强盛的民族文化涵义,从而探求发展的立足点。作为曾经经受凌辱和蒙受过压迫的民族,有充分的理由和实际的可能要求文化人类学为自己的作为提供理论依据,给自己的行为予以鼓励和推动。今天发展中的民族需要自立、自强,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人类学,必须在自己的文化人类学中探求能使自己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力量。
其次,文化人类学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由于民族主义的存在,人们往往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或社会地位的狭隘眼光来观察世界,因此文化上的不沟通导致了许多民族间的冲突与摩擦。而文化人类学恰好呈现了各种体风格不同、精彩纷呈的我文化状态,所以文化人类学能够让人们彼此了解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文化人类学来看清真正的先进与发达是什么,从而唤醒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剖析。
再次,文化人类学教会人们,民族地位偏见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潜在祸患,一定要处理好民族间的关系。很多人总是认为按别人先进的东西就是学就是在进步,认为自己所理解的先进可以冲破封建保守的落后状态,为现在还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带来福音,而这种恰好是文化人类学的大忌。因此我们要纠正民族偏见。
文化人类学是无国界的,文化人类学是需要全人类共同传承和发展的。单一的文化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吸收多方面的文化。但是文化都是有精华与糟粕的,我们在吸收文化的时候要懂得区分。不能够一打开窗户就让蚊子,苍蝇都飞进来。要懂得对外来的部分抵御,同时不能够认为我们自己的文化都是好的,要把自己的文化特体现出来。应用文化人类学进行社会改革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等,其层次和范围也各不相同,有地区性的、民族性的、国家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但无论如何,文化人类学的最高目的或最终任务,是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