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摒弃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更新中)
一、染齿
唇红齿白是我们传统的评判美女的标准,朱唇轻启露出一排洁白牙齿,给人清洁亮丽的清爽感觉。然而与此相悖的南方少数民族却以牙黑为美,如傣族、布朗族、基诺族、佤族、哈尼族、阿昌族、德昂族、黎族、壮族等都有用植物脂烟自制“颜料”染齿的习惯,因植物脂烟所制颜料有光泽,似漆,所以也就叫“漆齿”。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基诺族的染齿“颜料”,却多用梨木。其法是将爆烧后的梨木放在竹筒内,上面盖上铁锅片,待铁片上的烟脂成发光的黑漆状时,即手持铁锅片用上面的梨木烟脂染齿。布朗族的染齿“颜料”却用红毛树枝制成,其法是将红毛树枝点燃,让黑烟熏在铁锅片上,积黑烟而待用。傣族、基诺族、布朗族染齿有两点共同之处,一是用的都是树脂黑烟,二是染成发亮的黑。与此不同,部分哈尼族却染成红,染料是一种叫作“紫梗”的植物。
染齿的另一种手段是嚼槟榔。嚼槟榔是一种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嗜好,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染齿,染齿是在嚼槟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的。傣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
黎族等都有嚼槟榔的习俗,部分壮族也有嚼食槟榔的习俗。但是,并非所有的“嚼槟榔”都嚼的是真正的槟榔,事实上,不少少数民族嚼的都是槟榔的代用品。佤族、阿昌族等所嚼食的“槟榔”并非树上所结果实的槟榔,而是人工制成的代用品。佤族的“槟挪”用麻栗树叶和石灰煮成,即将麻栗树叶放在锅里熬出水汁,再掺以熟石灰拌搅,使之成半液体(糊)状,舀出放在笋壳上,待凝固冷硬后即成圆饼形的“槟榔”。这种自制的“槟榔”除自用外,还可以作为商品上市交易和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嚼食这样的槟榔时,要接上草烟、石灰等物,增加刺激性和具有嚼真槟榔一样的效果。阿昌族妇女在结婚以后,就有“嚼槟榔”的习惯。她们嚼的,其实就是草烟和芦子,长期嚼用同样唇红齿黑。
二、剽牛/砍牛
“剽牛”是佤族求神灵保佑安居乐业、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也是与神灵鬼魂沟通的最有效方式,主要是由剽牛手用梭镖直刺拴在牛角桩上的公牛心脏,然后大家载歌载舞,“巴猜”(佤族祭师)再用刀割下牛头,众人一拥而上分抢牛肉。过去,祭“司岗”、拉木鼓、砍牛尾巴或遇村寨大事、部落结盟、解决纠纷等都要“剽牛”,现在剽牛成为庆祝节日和各项重大活动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