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的人
这儿的人向善,奉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故而人人有副菩萨心肠,好善济世,轻财重施。也缘于这,普天之下的叫花子齐聚此地,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蔚为壮观。吃白食的人自然总领风骚,其乐融融。丐帮人口几乎于本地人口并驾齐驱,不相上下,所以这儿荣膺响当当的积贫积弱的桂冠,也在情理之中。加之此地的地貌多些丘陵洼地,更是雪上加霜,贫上扣贫。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儿的公仆廉洁奉公,克尽职守,一心想脱贫致富,摘下穷帽,所以这儿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老少少洋溢的笑脸便可窥见一二。
穷乡僻壤养育了一方勤劳、善良、朴实、真诚的宁阳人。即使土地贫瘠到一毛不拔,农民们仍烧香拜佛,感恩戴德。或许因为这,宁阳人善于满足,知足常乐。给点小恩小贿就能牢记一辈子。知恩图报是宁阳人固有的秉性,“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即便恩重如山,也要侍机向报。
宁阳人走到那儿都是香饽饽,都能左右逢源,生活的如鱼得水。细究其吃香的缘由莫过于嘴甜,会做人。说出的话字字珠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大概宁阳人通晓“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的奥意,才如此招人喜欢,尽得人心。美中不足的是言语的地方味太浓
、太重。平舌、翘舌音混淆不分。纵使头悬梁,锥刺骨的苦学,对音调还是懵懵懂懂,好像生来就对音调过敏似的。
宁阳人对祖祖辈辈蜗居的老巢情有独钟。盖新房,不去四通八达的地儿,只认准了那穷山旮旯。安土重迁的习性根深蒂固,尤其双鬓染霜的老人执拗守候故宅,不肯外迁。即使天王老子也得求爷爷告奶奶的费劲口舌、算尽机关方能使其挪窝。若要硬碰硬,拿武力要挟,无疑是火上浇油,负薪救火——宁阳人根本不吃这一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很能说明宁阳人特有性格的与众不同。
逢年过节,这儿的清规戒律浩繁如海,目不应暇。大多沿袭了前人待人接物的礼仪。这是因为宁阳人自古就有踵效前贤的优良传统。清宫除道,洒扫庭院,净手焚香已蔚然成风。此外宁阳人重视礼尚往来,送礼一般不送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物什。因为礼薄,碍于情面。若真有冒失鬼,人们也会和颜悦的以礼相待、盛情向宴。
新年即临,人们忙碌与置办年货。这年货里可有几件压轴宝贝。“火纸”是压轴货中的太上皇。这儿的人不信如来只信老天爷。在宁阳人的眼里,浩瀚的天宇里只有一个神,那就是老天爷。除夕夜,合家围坐与炉边,敏捷的“叠元宝”。一张张浅橙的火纸霎时变成了金光熠
耀的大“元宝”。
囊中空显然有失雅兴,沾了晦气,所以人们会向“元宝”内投些碎屑之类的,以求“腹有锦绣”,毕竟“饥肠”、“枵腹”不是多光彩的事。往往每人的膝上都有几卷黄亮亮金灿灿的“火纸”,人们边虔诚的叠“元宝”,边畅叙衷肠,把在外所受的酸甜苦辣一股脑的尽情倾诉。
求爷爷告奶奶饺子未熟前,大人们紧锣密鼓的忙开了:把叠好的大部分“元宝”倒在庭院中央。点燃之后,全家人围着扑哧哧的火焰,磕了三个响头,乞求老天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祝福家人健健康康、快快乐乐;乞愿自己心想事成、万事遂顺。
第二个压轴货是香,除夕之夜,橱头、柜头、廊台、灶台都要点上香。霎时,一股幽幽芳香弥漫天际,沁人心脾,开人茅塞。每支香必须完好无损,若断了一截,就必须弃之一旁,全当垃圾废物了。当地人称断了的香为“断头香”,在这大吉大利、大紫大贵的良晨吉日,仅凭断头二字就万万要不得的。除夕夜,家家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贫穷大县被空中妖娆艳丽的烟花,满城灿烂的灯火和人们的欢声笑语装扮的分外迷人。
这儿的民风纯厚,充溢着安谧、祥和,让旅居他乡的游子每每追忆时,热泪盈眶、肝肠寸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