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为什么会被誉为“天下文枢”?
这座牌坊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一举成为南京历史上含金量最高的文化地标。在华夏漫漫五千年历史上,能够以“天下文枢”之名立坊书额的,独有南京一地。
在我国偌大的版图上,南京不仅是一座自然山水名城,而且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十里秦淮便是这座城市中的文化核心区域。在这里,儒家文化的繁荣,多元文化的激荡,二者相互交融,各呈精彩。
十里秦淮
南京是中华的文教福地。久远的汉代已在此置学。东晋咸康三年(337),成帝在秦淮水南建立太学,即当时最高学府。南唐又在秦淮水北建立国子监。北宋景佑元年(1034),江宁知府陈执中将夫子庙迁到今址。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名集庆路学。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刚打下南京,下令将原集庆路学改为国子学,即明初最高学府。后国子学移至城北,夫子庙改应天府学。此后,上元、江宁两县县学坐落于此。概而言之,秦淮河北岸先后建有太学、国子监、国子学、府学、县学、书院等官学,南岸则建有星罗棋布的社学、义塾和蒙馆。千载之下,两岸书香缕缕不绝,儒风浩荡。
六朝以来丰富灿烂的多元文化荟萃于此;明太祖定都南京,乃为全国文化中心,即使迁都仍为政治上的“陪都”,但文化上继续处于“中心”地位;作为第二京都的南京,许多文人名士、失意官员聚集于此,他们会合秦淮乡贤世家大兴结社之风,团伙结盟,一时诗社、诗派百花争艳。可见在封建皇权极其森严的社会,南京夫子庙出现“天下文枢”现象应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