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的内涵
赵玲霞羊亚
(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720)
摘要:境界,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王国维在中西兼容的基础上。将该说发扬光大。形成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论体系,凝结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奠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美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本文尝试通过“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扮演的角来探讨“境界”的涵义。
关键词:王国维《人闻词话》境界角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杰出的学者,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第一个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进行文学研究,这些研究凝结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一书中,莫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而“境界说”又是《人问词话》的理论核心。
1“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先生独创。就我国传统诗学而言,从《诗经》算起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只不过是“境”和“界”互用。汉代刘向、班固始用。境界”一词,但都指的是疆土、界线。“境’’“界”二字合成一词始白宋人,开始也只是与禅宗有关。到了唐代运用到诗学评论。明、清时渐多。王国维自己也在词话第九则中承认: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
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尽管“境界”一词在中国古文学中早就出现。但都没有把“境界”作为诗歌艺术的审美鉴赏标准.而仅仅是涉及到境界诗论体系的某一方面。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用了很多篇幅专门阐述境界理论。不仅论述了境界在诗词创作中的地位、作用及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对境界的内涵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何谓“境界”?在其作为诗词评论体系的统一认识下,对其内涵的研究各位学者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要想对“境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首先要熟悉“境界”在《人间词话》扮演的角。归纳起来,“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角:
一、作为词学评论标准的“境界”
《人间词话》通篇64则词话,全是围绕“境界”说而展开的。其第一则就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由此可见,在作者心中,“境界”是评论词作品和词作者的一个标准。
接下来.在第六则中又谈到“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词创作做要达到高境界必须用真景真情,情景交融.“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达到上述标准才算是佳作.谓之有境界。
以“境界”为评词的标准。对词人本身的素养也作了进一步的要求,“词人者,不失赤其子之心者也”。赤子之情即真性情最为真率。他极力推崇李后主和纳兰性德的词,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令-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后主之词所以能真率感人,是因为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这里他引用尼采的话说:“一切之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认为“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纳兰性德词之所以真切,是因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当然符合王国维“有境界”之标准的词人和词作不只李煜和纳兰性德,如宋祈、张先、永叔、少游等都是为他所称道的。这些词作者写的词都有境界:即作品不仅无经意之中显示出作者心灵中深隐之本质。且可以引发读者意识中丰富的联想.
可见,王国维通过他的《人间词话》确定了词的审美价值在于创造艺术境界。把境界作为艺术审美的最高标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论体系。
二、作为词学艺术特征的“境界”
传统的文学评论的聚焦在是否“诗言志”和“文以
注释:
①同上.
(参[唐]刘知己.《史通-曲笔>卷七、<;史通通释.曲笔>卷七.
③<;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卷十九、<;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④同上
8(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p《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卷五.
(D《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卷五.
(④[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二十二.⑨[宋]萧常《萧氏续后汉书>卷二十一.
q9《三国志蜀志>卷十三.
⑧[元]郝经《郝氏续后汉书>卷七十七上.
中国传统文人的秦淮情怀
裘玲玲
(浙江电大富阳学院,浙江富阳311400)
摘要:秦淮河是一条文化含金量很高的河。它的繁华与伤感成为无数文人笔下的主题。十里秦淮,六朝金粉,这儿是醉生梦死、富贵温柔之地。亦是感慨世事无常的凭吊之处。多情文人抛不下歌舞樽前的欢乐。也忘不掉“商女歌玉树后庭花”的伤感。“秦淮”扎根在了中国文人心中,成为某种文化情怀。也因此造就了秦淮佳丽卓绝的风骨与豪情。本文试着从这些历史文本中探索中国历代文人心中的“秦淮”。
关键词:秦淮河情怀传统文人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①的确,金陵山川形胜,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对孙权说过:“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且长江天险有如一大屏障。东吴大帝终于决定定都于此,称为建业。其后。东晋、宋、齐、梁、陈、南唐都在此建过都,称为建康。明初又为洪武帝的国都,称为应天府。太平天同时。洪秀全在此建都,称天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与延续的国民政府亦定都在此。期间经历了1700多年的风云变幻。然而金陵似乎并非如诸葛亮所说“帝王之宅也”.在此定都的王朝虽多,但都很短命。这似乎应验了诸葛先生之前的秦始皇的开渠凿河的行为。那便是关于秦淮的传说。
秦淮河堪称南京古城的母亲.孕育了南京古城的诞生和发展,素有“屈曲秦淮济万家”之称。此河史载全长110公里,发源于苏南低山丘陵地区.古名藏龙浦,又名淮水。因古人传说秦始皇凿方山断长垄以泻“王气”.引此水入长江,故又称“秦淮”。
载道”上面,对于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特征争论不休.词仅仅是士大夫消遣娱乐的工具。作为工具的词.人们突出了娱乐性而忽略了其文学性.王国维将“境界”作为词的文学特征,将词与其他文学形式相区分。
既然“词以境界为上”.境界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六)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真实性.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
不可否认的是。与词形式、结构相类似诗歌也有抒情的特征,但诗歌的创作往往是:“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孔颖达《毛诗大序》)。诗歌的创作者是有意志的支配去完成作品。而词的境界是“有造境,有写境”不是单纯的写景.还包含创造的境界即作者的内心感情的表达,比单纯地把景物描写作为境界看。内涵要大的多。也就是说,境界的内容即非为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也非单纯的抒情.而是词人把一定的社会理想与审美理想反映到作品中.把客观世界同主观世界统一起来,做到情与景的统一。从而将词与其他的文学样式区分开来。
三、作为文学修养阶段的“境界”
笔者在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把境界作为文学修养的阶段在《人间词话》中并不多见。仅仅在一处,
但这唯一的一处奠定了王国维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前无古人”目前为止“后无来者”的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二六则中提出著名的“三境”: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在此虽然主要想谈的是成大事业、做大学问之必经之径,但并没有他所谓的成大事业、做大学问必由之径的主题.实际上隐含了他心目中作品有“大境界”、作者能成大词人必须经过的修养造诣的各种不同境界阶段。这三种境界是他依据词之意自己感悟、联想而得。所以他在说了“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之后.又小-t L,翼翼地加上了后面一句“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以上所阐释的“境界”是其在《人间词话》中作为批评话语时所扮演的角。通过不同的角。我们可以对“境界”的涵义窥见一斑。当然,并非以上三种阐释囊括了“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的所有意蕴。更多时候是词典上对“境界”的解释: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所表现的情况,如“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黄河落日圆”等等,因没有体现其作为文学批评话语的特.在此不再做更为详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百年解评[M].集评黄山书社,2002年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