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往往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言行说教,不仅没法起到道德洗礼、价值观培育的作用,还会遭到学生的排斥,导致他们不喜欢语文课。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了解学情,根据孩子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润物无声般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1.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在氛围中感知价值观取向十里秦淮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进行新课时,根据课文情境,运用抒情的语言、直观的图画、加上应情应景的音乐的渲染,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教师成功地激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时,学生便能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灵上产生共振,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在情操上得到陶冶,从而使学生在愉悦中自觉接受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升华美的
品德,形成完美人格。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达到了潜移默化,无痕育人的教育效果。
    学习《大江保卫战》,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98年抗洪抢险的短片,长江决堤,滔滔洪水吞噬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危急关头,人民子弟兵奋战在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钢铁长城,保住了大提,学生耳闻目睹了那“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的惊心动魄场面,震撼之余,悠扬的旋律响起,“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回。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当看到孩子们眼眶湿润,甚至溅起泪花时,我相信他们感受到了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理解了忠诚和责任。此时我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静思默想地涵泳课文,平心静气地与子弟兵进行心灵地对话。教师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播,让学生深化认识,再次接受灵魂的洗礼。学习《军神》,通过多媒体播放做手术时的片段,学生全都看得目不转睛,仿佛身在在手术室,为他紧张,为他担心,又为他赞叹,被他折服,不待教师多讲,再读课文,他们已经多了一份深情和力量,他们懂得了坚忍。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可以直观感受那仿佛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石梯, 感受到武夷第一险峰带来的震撼。学习《母亲的恩情》时,我通
过PPT打出一张图片,配上抒情的音乐,为孩子们讲述了汶川大地震时,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搭建起生命的空间,而自己却付出生命的故事,孩子们深受感染。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图片、播放音乐、PPT课件、视频影像等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紧贴到课文主人公的身上,与(她)同呼吸、共命运,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美好价值观取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断言,学生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不良的、丑陋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由此看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比单纯的要爱国、要负责任、要坚强的说教好得多。

2、课本剧改编,入情入境地体验人物品质

    四年级下学期,我们年级举办了课本剧改编大赛。为了编好演好课本剧,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进行角分工后,将自己带入角中,反复排练文中的故事。这时,学生们既是导演、编剧、演员,又是观众,还是喜剧评论家,在多重角的碰撞中,他们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他们更加钦佩“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于公心”的祁黄羊(《祁黄羊》);他们化身公仪休,拒收礼物,体会到了清正廉明的政治情怀(
《公仪休拒收礼物》);他们抱起了自己心中力大无穷却瘦弱轻盈的母亲,懂得了母亲对儿女的情深似海,义重如山(《第一次抱母亲》);通过观演《九鹿》的故事,他们……课本剧改编大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入情入境地课本剧表演活动,他们既真切感知了人物的可贵品质,又受到一场真善美的灵魂洗礼。
这种比赛效果不错,每学期举行的次数却有限。但是稍加转变,这种非常态化举行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就可以变成常态化的课堂行为。比如为学生戴上头饰,变身文中主人公,分角朗读课文,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比如学习《会走路的树》,课堂上文明进行了分角表演体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鸟,充分信任小树,在他的角上停留歇息,而小树热情友善,带小鸟见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他们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表演中体会到了信任创造的美好境界。我还经常在课堂上穿插小记者的采访活动,让同学都可以扮演小记者提出问题。“假如你面临桑兰那样的遭遇,你能像她一样,“微笑着承受一切”吗?。(《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位游客,你为什么要和这两棵樟树合影呢?”“我觉得这两颗樟树是宋庆龄的象征,它们和宋庆龄一样充满浩然正气。”“看到这两棵树,就想起和它们一样品质高洁的宋庆龄奶奶”……

3.在课文的“留白处”,寻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涵盖很多的知识点,如果将这些但乱的点一一呈现,让学生读、背,就走入了传统教育填鸭灌输的老路,导致学生不走心的死记硬背,非常不可取。这时如果我们抓住语文中的“留白处”,引领学生走进其中探索一番,往往有意外的收获。比如《钱学森》一文,读完课文,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假如你是钱学森,站在回国航船的甲板上,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为祖国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钱学森报国心切的心情,进而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另外课文一带而过,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文,当时我们的祖国贫困落后,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是怎样突破重重困难,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填补文章的留白,当盛夏酷暑时,钱学森_________;当寒冬腊月时,钱学森_________;当缺乏设备时,钱学森_________;当遇到技术难题时,钱学森_________;当_________,钱学森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已经能感受到的钱学森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满腔报国热情。

四、走出课堂,挖掘课外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张孝纯老师在《“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中指出:要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生活中处处是资源,时时可以学语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1挖掘本土资源,实地考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洗礼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南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我曾组织班级学生参观大屠杀纪念馆,30万这触目惊心的数字,阴森可怖的场景,惨绝人寰的场面,皑皑白骨的万人坑,幽静的冥思堂,高高矗立的和平纪念碑……所到之处,孩子们
唏嘘不已,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我让他们回去写一篇日记,不限篇幅,谈谈今天参观的感受。“落户就要挨打,我要好好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日本鬼子太可恶了,我们要记住国耻。”“拉贝先生救了好多中国人,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我们要记住他。”“战争太可怕了,我希望世界再也不要打仗了,小朋友好可怜。”……翻看着孩子们的日记,我能感受到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祖国强大,我能感受到他们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爆发。
中山陵的雄伟气魄,玄武湖的清幽静谧,花神湖的美丽传说,十里秦淮的桨声灯影,江南贡院的文化积淀,总统府的风雨沉浮,春到梅花山、秋菊竞绽放,每一处历史文化景点,自然界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场审美的旅程,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资源,都蕴藏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在大语文观思想引领下,进行实地的考察参观,会使学生受到身临其境的革命历史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审美情操。
2.开发时事课程资源,参与活动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应该走出课堂,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孩子关心班集体、关心学习、关心家庭,今儿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精神。2014年的暑假,第二届青奥会在按南京举办,班上的孩子也都参与其中,有的当起了青奥小记者,有的当起小志愿者,为运动员和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有的在老师或父母的带领下,观
看了比赛,感受了速度与激情。开学后,他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青奥知识小报,采访志愿者的视频、照片,畅谈了自己参与青奥的见闻和感受。班上有位同学在爸爸的带领下,观看了青奥会闭幕式,他还仿照课文《再见了,北京》,写了一篇《再见了,南京青奥》,生动描述了运动场上健儿们飞扬的激情,震撼的闭幕式表演及运动员不设立取得场景。“这时,我也仿佛更加朝气朝气蓬勃,拥有了无限的力量,拼搏的勇气,奋斗的激情……”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语文学习中,它不再是空洞的大道理,枯燥的说辞,而是灵动的课堂,现货的体验。它可以如此快乐无痕地传递给孩子并浸润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