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的恋土情结               
——“土人”俞孔坚和他的景观设计         
                      颜广明  撰文并摄影
俞孔坚 浙江金华人,1963年生。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199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建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兼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1993——1995年任哈佛大学Teaching Fellow  GIS Sepcialist.1995——1997年任职于美国SWA集团从事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曾主持和参与50多项国际国内规划设计项目和研究项目,1993年获国际可持续社区设计大奖。其作品在美国10多个城市展出,先后获10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奖励。           
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多篇。主要作品有《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等。近年来,应邀在美国、英国、瑞典、希腊、日本及国内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为中国海外景观设计师联谊会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                     
  带一包“红土”,惜别故乡的云彩
1992年,俞孔坚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怀揣着家乡的泥土踏上了美国的国土。在那里,他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并很快成为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创立了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曾先后获得了四项国际重要奖项。目前,他是国际上少有的最年轻的景观设计学专家,中国惟一的一名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的博士。                           
俞孔坚在掌握了国际一流的最新景观设计学知识,领略了先进的科研技术与方法之后,于1997年毅然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北京大学并成为北大教授。时年34岁的俞孔坚进入北大后,很快创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中心和“土人景观”理念。                                   
俞孔坚称自己是“土人”。他的身上确有一种难解的“恋土情结”。就在他即将离开养育他的家乡前往异邦留学时,他的母亲从村前的风水林里,取来一捧泥土,精心地用红纸包好,亲自交到儿子的手里。母亲深情地嘱咐他: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带着它。从此,俞孔坚在北大读书时带着它,到美国求学时带着它,到欧洲考察也带着它。从那时起,这包红土便成了俞孔坚永远贴身随带的“宝物”。俞孔坚因此把自己称作“土人”。     
哈佛大学入学条件  “土人”的美学理念:“土人景观” 
想像中的“土人”是一位不修边幅、淳朴敦厚、一身“土气”或一脸暮气的农家青年。然而,坐在记者面前的“土人”却是一位个子高挑、浓眉大眼、闪烁的眸子里透着精明强干的江南才子。他那鲜活而富有磁性的话语激情奔放,自然而适时的手势充满着热诚、青春和自信。谁看着一张阳光灿烂的脸和热情洋溢的演讲不会为之感动呢?                                     
俞孔坚的“土人”设计中心设在北京上地留学生创业园区。在他的麾下集中了他的许多出的学生和有志于景观设计的优秀的年轻人。其机器设备也是一流的。                     
景观设计在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贵族时代的“造园”,豪华气派,高贵典雅,非百姓所能望尘;工业时代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后工业时代则提倡资源环境的可再生持续;现代和当代,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城市居民服务。           
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那种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的建筑艺术,已远远不能适应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中国在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力量薄弱,甚至一片空白,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俞孔坚全身心投入到这一国际前沿科学领域。在美国,他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更多的亲身实践机会,曾任加利福尼亚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在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做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及GIS的研究。       
           
他在国际学术权威刊物上发表了首例中西文化体景观感知的比较研究。他的“中国农业社区生态节制与景观”论文,被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作主题介绍。                         
他曾应邀到美、英、日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国际会议作报告。他在国际建筑师联盟和美国建筑师学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持续社区设计赛中,从50多个国家的406个方案中独占螯头,获得“能源与资源有效利用大奖“。                                                   
俞孔坚深刻地研究了中西方文化的各自特和差异,针对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模式,提出‘土人景观”的美学理念,将中国浓郁的本土特和现代的人文思想融会贯通,形成具有中国特的崭新的“景观美学理念”。                                                         
从人们的选择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与大自然景中的山山水水紧密相连的。将自然的山水草木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是景观设计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设计领域的人很多,但能把人与居住环境相结合,把生态环境与人的居住、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的人却凤毛麟角。而喝足了洋墨水的“土人”俞孔坚确是中国景观设计领域里的领头羊。           
  “土人”的理想:让祖国大地园林化
俞孔坚37岁时,已经有了几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哈佛大学设计院的博士,在国际上独创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研究,在国内首创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中心。                         
1997年,俞孔坚自美国回到北京大学后,带领同事和学生,创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设计中心不仅为国内外完成了高品位的30余项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而且被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政府聘为城市建设高级顾问,并向数百名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广泛传播国际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开发思想。                       
俞孔坚坚决反对我国目前流行的“市长景观”思想和“小农意识”的设计方向。现代的都市,高楼林立,遍地宾馆饭店,拥挤的人、交通,几乎把阳光和空气、绿地都挤压出去,紧张工作的都市人置身其间,除了感受到表面的“虚假”的繁华之外,实质上会倍感压抑、单调、乏味和窒息。他没有把人放在最根本的地位,没有把人作为主体的服务对象去考虑和设计,是属于一种“暴发户”式的短期行为。而农村乡镇的一窝蜂盖楼房、建厂房的做法也破坏了大自然本有的安宁与和谐。                   
俞孔坚向当代的中国城市建设发起了挑战。他认为,真正的现代化不是以牺牲自然和文化为代价,而是崇尚自然和文化,反扑归真,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和谐,是顺势利导,充分利用自然原本的环境、尊重地方风土人情与文化的生态和人文的综合创造。                 
中关村是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的“硅谷”。中关村西区的开发与规划引起了海内外的瞩目。俞孔坚主持的规划方案获得了高度评价,并与其它三个方案一起获得奖励。                 
他为这个项目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说,高新技术企业不是一漂亮的高楼大厦,而是用平凡的建筑去吸引非凡的人才。因为很多的学生刚刚走出校园的大门,他们有的是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有的是干劲和闯劲,却不一定有多少资金。钱要花在刀刃上,豪华写字楼的门面与气派在创业初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才,是网络。一个创新的土壤和环境,一个交流的空间。它们应该是知识型的设计。即便是餐馆酒吧,也应该体现出这一知识密集的特点。毕竟,中关村是国内外高级人才云集的地方,其设计思想也应该是国际先进的、一流的。俞孔坚利用自己曾多次亲自考察过美国“硅谷”的经历,向传统的设计规划理念挑战,提出了崭新的见解,构建了“模块式”的建筑框架。高新技术园大多是从小型企业衍生出来的,重要的是要将简单的建筑、优美的环境和交流的网络相结合,注重内在的软环境的设计。   
都江堰市场广场的规划,是俞孔坚在祖国实现园林化的又一实践。                   
都江堰的历史可以远溯至神话中的“鳖灵治水”,出名于秦昭王时的蜀郡守李冰治水。俞孔坚保留其悠远的水文化,发挥它吸引四方游客到此观赏游玩的休闲、旅游功能,将中国古老的优秀历史文化赋予其“土人景观”的科学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俞孔坚一直主张,如何保护好环镜和生态,是当代人应该关注和必须关注的问题。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用最小的投入,最小的用地,最简单化的维护,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保护好当地的资源,把已经远离城市的大自然,重新带回到现代的城市,才是最好的。
作为“土人”,俞孔坚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北京、深圳、中山、河南。。。。。。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喜怒哀乐,统统倾注到祖国大地的景观设计中,融入一花一树,一草一木。他不仅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将理论化为实践的实干家、一个实实在在的创业者、管理者和经营者。     
俞孔坚的务实,他的坚定和自信,正在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一步一步地向着更加现代、科学的方向推进。                                             
他说:我是个“土人”。我只想在中国做事情。他要把世界先进的思想与方法引进国内。他还要办中国第一所“景观设计与规划学院”。俞孔坚的超前思维和他的设计思想,虽然还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有一定的距离,但他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今后,中国人的梦想不仅仅是洋房、汽车,还应有更广阔的空间,中国人应该活出质量、活出风采来。
                            少年“土人”多磨难                         
俞孔坚是浙江金华东俞村人。“”期间,由于出身等问题,他倍受歧视和打击。但他生性豁达、非常顽强。发奋的俞孔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名额却被村里其他人冒名顶替。他考上高中,竟不允许他上学。如果没有那位正直而善良的班主任老师的鼎立相助,俞孔坚也许至今还是一个识字不多的农民。他深深地感谢那位老师,留学出国,他挣到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寄给那位好心的老师200美元,以表感激和挂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