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探索建立案例教学示范教室,为案例示范教学、培训和研讨提供支持。
最后,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以规范和推进案例教学,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行案例教学作为教师评价和职称晋升的考核条件;人才培养单位应制定措施鼓励和保护案例教学和开发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黄宝印, 王顶明. 充分发挥学位中心职能助力研究生
教育高质量发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3): 1-7. [2] NGHIA T L H. What hinders teachers from translating
their beliefs into teaching behaviors: the case of teaching generic skills in Vietnamese universitie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7(64): 105-114.
[3] 武亚军, 孙轶. 中国情境下的哈佛案例教学法: 多案例
比较研究[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0(1): 12-25.
[4] 刘志迎, 张孟夏. 工商管理教学案例的课堂检验探讨[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7, 10(4): 419-428.
[5] 孙伟, 陈涛. 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哈佛管理案例教学法及
其启示[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
97-103.
[6] 刘刚. 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 中国
高教研究, 2008(5): 89-91.
[7] 张学敏, 侯佛钢. 全日制教育研究生案例教学的桥梁作
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8):43.
[8]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
“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20) [2017-07-07]. v/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
95344.html.
[9] 欧阳桃花. 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 南开
管理评论, 2004, 7(2): 100-105.
[10] 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10): 56-61.
[11] 张新平, 冯晓敏. 重思案例教学的知识观、师生观与教
学观[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11): 64-68.
[12] 谢晓专. 案例教学法的升华: 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的融
合[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 32-36.
[13] FAFASHAHI M, TAJEDDIN M.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methods in business education: a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lectures, case studies and simulation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18, 16(1): 131-142.
(责任编辑 周玉清)DOI: 10.16750/j.adge.2018.11.012
摘要:北京大学和哈佛
大学在法律专业学位研究
生的培养上有许多相通之
处,均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
主要目标,以层层递进的培
养方案帮助学生系统性地
成长,兼顾国际化与本土
化,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要
求。通过对比,认为以北京
大学为代表的我国高校在
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中,在课程安排、方向设置
等方面仍有进一步的优化
空间,资源投入也需进一步
跟上,同时对办出“中国特
、世界一流”法律专业学
位研究生教育应有信心。
关键词:法律硕士;教
学改革;哈佛法学院;北大
法学院
作者简介:郭雳,北京
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
法律硕士(非法学)研
究生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
二十多个年头,学界对这一
人才培养项目已有不少的
关注和反思[1-3]。1996年,北京大学法学院(以下简称“北大法学院”)在全国首批开展了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自此北大法学院紧紧围绕该项目的设立初衷——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应用型高层次法律专门人才,积极探索其培养模式。事实上,观察国际教育前沿,各家法学院对研究生教育的完善从未停步。例如,哈佛大学法学院(以下简称“哈佛法学院”)作为国际一流法学教育
——
基金项目: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法学研究生教育研究和改革探索”
的引领者,在其法律博士(为Juris Doctor直译,简称“J.D.”,是美国提供的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基础法律学位,类似于MBA,我国教育部认证为“职业法律博士学位”)项目中就展现出很多成功经验并仍在不断革新。本文就两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特进行对比分析,为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进提供一个参考维度。
一、两院项目比较的基础和意义
1.法学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相似性
首先,两家法学院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具有可比性。例如QS世界大学排名法学专业2018年榜单上,北大法学院以总成绩81.1分(包括学术声誉、单位教员的论文引用数、雇主评价、H指数引用等四项指标)排在全球第21位,连续4年稳居中国内地第1名、亚洲前3名,而同期哈佛法学院的该项排名均列榜单全球第一。该排名是全球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排名系列之一,也是唯一提供分专业榜单的排名,因此,可以说两院分别是中美法学研究生教育各自的排头兵。其次,中国的法律硕士和美国的J.D.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针对非法学本科背景的学生所开展的研究生教育,且都侧重职业训练——强调适应法律专业人才需求,学制均为3年[4]。再次,近年来两院都开展了比较受关注的教学改革,例如哈佛法学院课程改革(以下简称“哈佛课改”)启动于2003年前后,2006年由该院教师以全体赞成票通过,适用于2010
年后入学的学生,相关改革延续至今。
2.时代背景下共同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模式的跨文化比较根植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法律、法治思想和法学教育的相互借鉴与交融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背景为各国法学教育带来了共同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便利了知识传播,也对知识的更新迭代提出更高要求,这些变化促使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手段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人才应能适应国际化的服务需求,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注重公共意识、职业和个人道德。同时,法学院还应为法律之外的领域输送人才,包括政治、商业、国际组织等,这些领域对法学毕业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备“家国情怀”“客户导向”的思维[5]。
二、两院人才培养路径的共性与特
1.人才的系统性成长——层层递进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的渐进性规律要求建立层层递进的课程安排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对于本科阶段没有接受过法律训练的学生,要在三年内完成搭建基础知识架构、寻定位兴趣点、磨砺形成自身优势并向职场成功转型等诸多任务,必须进行前瞻性设计,形成每学年各有侧重、逐步推进的培养方案。两院在这方面呈现出共性。
(1)第一学年:核心课程打牢地基。第一学年的重点在于构建法学基本框架,学院需要挑选一批核心课程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不仅是传授基础知识,更是为了塑造法律思维。传统上,哈佛法学院的一年级课程包括6门必修课:合同法、侵权法、物权法、刑法、民事诉讼法、法律推理和辩论,其中法律推理与辩论重在培养职业技能,另有1门选修课以及参与模拟法庭比赛[6]。课改后,该院则新增了三种类型的必修课:立法与规制、国际法/比较法、问题与理论。
北大法学院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期间以基础必修课为主,目前有11门课程。此外,学生还须在一年级或二年级从学院开设的2门法律写作课和4门案例研习课中各选修1门。基础必修课旨在搭建理论框架,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法律逻辑思维。科目的设置与法学本科的必修课区别不大,但完成时间变短。
(2)第二学年:按方向精细培养。研究生经过第一学年对于法学院教育模式的适应,基础知识框架和法律思维模式初步形成,学院就开始引导学生到兴趣点,鼓励其持续投入以形成自身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哈佛法学院设置了7个方向:法律与政府,法律与商业,法律与社会变革,法律、科学与技术,国际与比较法,刑事司法,法律史等,同时为各方向提供了后续的支持机制,如配套了复合型的课程及模块,包括:1
①门左右的初级课程,
给此前没有法学基础的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分析视角和引导性材料;2
②门左右的进阶课程,包括法律诊所(legal clinical program),意在具体领域或者特定政策问题上进行熏陶;③一次左右的顶级(capstone)学习机会,包括研讨、高级诊所、其他院系学习经历;④其他培养方式,如研究项目、暑期工作机会、志愿者服务等[7]。这些方向为希望能在某一领域深耕的学生提供了指引。在第二、第三学年,哈佛法学院的学生需要完成52个学分的选修课,选择的灵活度较高,经允许可跨专业在其他学院选修,不过每学期至少要有8学分是在本院获得。哈佛法学院经常会建议学生选修公司法、税法、会计学、宪法等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构成理解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
哈佛大学入学条件
北大法学院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分方向培养,目前共设置了18个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财税法,金融法,房地产法,市场竞争法,公司证券法,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法,卫生法,国际公法,国际商法,法律与公共政策,人权与人道法,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等,分别依托相应的研究中心培养学生。各方向均设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所开设的课程强调专业性、实务性和应用性,经常外聘知名教授、实务部门的专家授课,采取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现场观摩等多种教学形式。
(3)第三学年:结合就业突出学生特长。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在三年内逐步完成的,无法一蹴而就。第三学年后毕业生直接对接就业,是前期综合努力的落地阶段。北大法学院的做法是将专业实习纳入培养
计划中,并制定专门的规范。具体而言,学生须在法律实务部门进行至少4个月的毕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鉴定合格方能毕业。从2015年起,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实习的过程管理,同时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建了一批教学实践基地,提供了大量高品质的对口实习机会。
哈佛法学院则没有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专门的毕业实习环节。学生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学年的暑期进行实习,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达成雇佣意向。学院设有私营部门和公益服务两个方向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在职业发展、实习机会获取等方面提供很多支持。
2.突出专业训练——以实践能力综合提升为中心
三年的培养只是为研究生打下了一个基础框架,要实现高水平就业目标,关键还在于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这一点越来越受重视。哈佛和北大作为法学教育领先者,对此都做出了明确安排和积极应对,尽管在具体形式上有所区别。
(1)哈佛法学院:系统成熟,课程丰富。受到现实主义法学的影响,美国的法律教育比较倾向于实践化[8]。哈佛课改通过改革兰德尔模式,增加实践性法律课程,意在使法学回归实用之学。这些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包括法律研究和写作、法律职业(伦理)、律师分析方法、谈判等。法律研究和写作课(legal research & writing)一般是由有着多年法律/诉讼实践经验的律师来开设,训练学生怎样到可适用的法律,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加以呈现,主要是撰写法律意见书或分析简报、掌握法律检索方法、参与模拟
法庭;法律职业(伦理)课程(legal profession)强调律师职业的伦理规范,除一般原理介绍,还涉及商业、公益及刑辩律师业务中的具体要求;律师分析方法(analytical methods for lawyers)包括决策分析、博弈规则与信息、合同、财务会计、统计、法律经济学等;谈判课程(negotiation)帮助学生掌握诉讼或非诉业务中的各种谈判技巧,提高达成交易的能力。上述的前两门课程均为必修课。
(2)北大法学院:整合资源,效果显著。北大法学院较早认识到法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借助区位优势和品牌资源,主动与法律实务部门对接,同时引导动员师生投入教学改革,多管齐下,成果显著。典型举措包括开设案例研习课、高端实务课、法律检索与写作课等,同时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
案例研习课重在对思维的训练。针对以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法律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较少且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北大法学院尝试通过开设与几大部门法及诉讼法相配套的案例研习课程,承担起方法论传授的功能。该系列课程的重点不是某一部门
法知识的讲授或重温,而是放在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养成方面;既非以法说案,也非以案说法,而是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案例和论证说理的基本能力。通过高强度的、反复的、阶梯式的训练,使学生解决案例问题的思维方法得到充分锻炼,进而在法律领域中培养出一种娴熟的技艺,最终达到举一反三、应用自如的目的。对该类课程,学院确立了以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为主,由两位授课教师共
同负责、总分式上课的模式,提出高难度、重责任的规范化教学要求;按1:20(甚至更高)的比例配备助教,教师须布置作业并带领助教及时批改然后反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每个选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从通常的围观式课堂角转变为深度参与者。经过每学期十几次课的高强度训练,学生更能深刻领悟法律思维,掌握法律适用的方法。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过75%的参与学生认为案例研习课使自己的法律功底更为扎实。目前,北大法学院已开设民法、刑法、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4门案例研习课程,新课程也在加速孕育中。
高端实务课则是为了开启行业法律专家之门。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北大法学院开设了一批精品实务类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特定行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学科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使学生对真实业务中的热点和难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包括合同法实务、刑事辩护实务、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专利代理实务、“天元”律师实务等。课程融合了校内外优质师资,一般采取校内外专家携手打造,由本院教师主持、精选实务部门专家合作授课,契合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认同度高[9]。
3.紧扣时代需求——人才培养再升级
有了系统性的培养方案做基础,加上对职业能力塑造的强调,北大和哈佛法学院的毕业生在职场上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但两院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因应现实的发展,在提高国际化水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探求现实性法律真知等方面持续投入,不断创新。
(1)全球化现状要求国际化的人才。现代科技支撑下的全球化已成为常态,高端法律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世界一流学府应主动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克服个体或地域的局限,实现全面发展。
哈佛法学院在国际化法律教育上最具特的贡献之一是其丰富的海外法律诊所。例如通过国际人权法律诊所调查巴西的监狱状况,通过谈判和仲裁法律诊所评估亚洲开发银行的争端解决系统。此外,该院有超过90门课程或阅读小组专注于国际法、外国法和比较法,课改后更成为美国首家在J.D.项目第一年学新增国际法/比较法系列课程的法学院。正如主持改革的时任院长Minow教授所指出,如今没有国际化的视角,学生就不可能为未来从事法律实践、人权工作或商业活动等做好准备。现在哈佛法学院一年级学生须在五门国际法/比较法课程中选择一门: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宪法与国际秩序、中国法以及各国私法系统和学说。Blum教授认为,在一年级开设这类课程是使学生们就某一感兴趣的领域,对国内和国际机构、制度的复杂性,法律或习惯的形成和关联,法律与社会、经济、历史、政治等的互动,以及法律在不同社会的演变和发展等问题开展学习。中国法课程中,Alford教授会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上正式或非正式法律制度所扮演的角进行思考。而经过一年级的准备,这些学生可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更自如地从该院近80门国际法相关课程中选修深造,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还会利用哈佛法学院提供的交流项目到海外访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和剑桥大学的联合学位项目。
北大法学院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也是从课程设置和对外交流两方面展开。课程设置上,一是由本院教
师讲授国际法的相关课程,如基础必修课中的国际法学,以及国际商法、国际法方向的许多课程;二是增加教师直接授课的比例,提供原汁原味的外文教学。近年来,学院聘请30多位海外著名学者、实务专家担任访问学者,开设了Global & Comparative Law系列课程、普通法精要课程等,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模拟法庭竞赛。学院还签约设立“众达全球化与法治讲席教授”,著名宪法学家、耶鲁法学院葛维宝(Paul Gewirtz)教授成为该讲席首任教
授。这些外文类课程旨在拓展北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语言表达的结合,培养其在全球化环境下理解、运用法律的能力。对外交流上,北大法学院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海外留学和实习机会。不同地域和时间跨度的交换项目近百项,此外还有暑期学校、创新计划、博士生会议、联合培养等多种跨境访学渠道。学院与欧美、亚太、港澳台等地区的国际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律所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加快推进海外实习这一国际化培养新途径。例如,与日本住友化学、香港大律师公会、爱尔兰A&L Goodbody律所等均有合作,表现优秀的实习生还有机会直接签约工作。
(2)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这一维度是对此前“突出专业训练,综合提升实践能力”的升华,更加强调在特定情境中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于一般的职场环境,这种训练过程需要人为创设和加以特殊引导,呈现结构上的复杂性。法律诊所等创新性活动是其中的典型。
哈佛法学院:传统与革新。哈佛法学院具有悠久的法律诊所传统,也是目前全球诊所教育最发达的法学
院,主要包括校内法律诊所(in-house clinics)和外部法律诊所(externship clinics),其中外部法律诊所遍布全美数百家机构,涉及30多个法律领域。2018~2019学年共有校内诊所13个、校外诊所11个,此外还有由学生自主创设的其他诊所项目11个。诊所项目面向二、三年级J.D.学生,其可以由此提升学生多方面技能,包括接受咨询、代理出庭、法律检索和写作、政策文件起草、调查分析、谈判等。学生毕业要求中有一项是满足一定时间的无偿法律服务(pro bono),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诊所教育的开展。
除了诊所教育,哈佛课改还新增一门问题与理论课程,以增强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它旨在弥合课程学习与律师实践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从客户和律师的角度分析实践性问题;一般在两到三周时间里,以5人为小组单位,对5~6个案例开展分析和学习,涉及合同争议、民权纷争、难民申请等多个不同领域。相比抽象地学习法律,该课程更倾向于这样发问:律师要解决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有哪些实践性考量?该课程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并提交小组作业,形式包括法律意见书、法律分析简报等律师日常文件。其作业的频次很高,有如律师需要及时回应客户的问题。
北大法学院:中国特的实践性法律教育。北大法学院推出的诊所式法律实验教学体系分为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包括法律诊所课程、模拟法庭教学等。诊所式法律实验教学中心开办过如下课程:民事行政诉讼法律诊所、立法建议诊所、公益法律诊所、非营利组织诊所、环境法诊所、社区法治建设诊所、高等院校学生权利保护诊所、法律援助研究诊所、谈判诊所等。诉讼类法律诊所以民事、行政案件的代理
咨询为主要内容,立法建议诊所则主要起草并推动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完善。李克强总理、英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托马斯爵士等在视察北大法学院时,都对法律诊所课程的探索表达了兴趣和肯定。
除了日益丰富的诊所教育,北大法学院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富于创造性的模拟法庭,并为此开设了以模拟法律实务为导向的专门课程,为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赛事提供理论辅导和赛前训练。近年来“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Willem C. Vis 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审判竞赛”“亚太地区企业并购模拟竞赛”“理律杯”等大赛中,北大学子连续在全国、在亚太区拔得头筹,并在全球决赛中取得中国大学历史最佳战绩。
(3)探求现实性法律真知。法律内生于国家的权力架构之中,这决定了要掌握一国的法律,首先要了解该国的权力结构,包括外在的制度结构和内部的运行机理。各国的历史发展和国情实际不同,因此必须加强对本国法律与政治、司法以及国家权力之间配置的理解。处在中美不同的环境,哈佛和北大法学院分别根植本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探求法律真知。
哈佛法学院:美国——规制型国家。哈佛课改后新增立法与规制(leg-reg)必修课,意在从本质上拓展一年级J.D.学生的视野。该课程不限于讲授法律法规的执行层面,更关注立法过程、机构间关系、促进法律形成和解释的政治动力等方面,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