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年创新意识,服务素质教育大局
矿业工程学院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院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近几年来,围绕全面拓展大学生素质,培养与学科地位相称、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国际工程教育的新趋势以及大学专业建设新特征的优秀人才这个总体目标,以广泛、全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服务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局,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掀起了科技创新的热潮。实践证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对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经过努力,几年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硕果累累,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明显提高。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
在过去的几年里,学院针对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国际工程教育的新趋势以及大学专业建设新特征,利用学生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招聘会等形式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跟踪、校友访谈等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尚需训练、创新意识还很缺乏。针对这种情况,
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开展各项学术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认知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二、以健全的制度、完善的组织机构作为有力保障,全面推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1.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到学院年度工作中,率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计划,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创造一个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并在我校最早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97年开始,04级以后覆盖全体大三、大四本科生),制定了《采矿系关于对高年级部分学生实行导师制培养的试行办法》(1997年)、《能源学院“导师制培养计划”实施办法》(2002年)等文件,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主动担任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导师,负责学生科研的选题、立项、研究的开展及成果申报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智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学生直接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近500人次,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的作品中全部依托的是教师的科研课题,6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5项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验创新训练计划,57项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学院及时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科技创新、科技竞赛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引导鼓
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矿业工程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成立了院级科学技术协会,成立科技创新型社团5个,并提供了活动场所,配备了专门的指导老师。同时,对于每一件申报的作品或项目,学院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保证作品的顺利完成,并进一步突出科技含量,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再推荐出我院参加学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作品。这一制度的形成,为我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2.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学院实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每年拿出经费用于报销学生专利申请、学术论文发表、高水平比赛活动的相关费用,并制定了《能源学院学生科技文化成果奖励办法(试行)》(2003年)、《矿业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2009年),用于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对校级立
项项目项目指导、成果评选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获奖学生在年度素质发展测评中给予一定的加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动、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为保证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的质量,学院成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专家指导组”,加强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和作品的初审,建立有效规范的院级评审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三、开拓思路,不断创新,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手段,全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在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构,保障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的同时,学院还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成果展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如开展以“科学采矿”为主题的学术科技报告活动,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信息。先后邀请了张农教授、万志军教授等为本科生做学术报告。每年校科技文化节期间均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开展“科技学术论文写作”、“创造发明技巧与方法”等活动,累计达20余场,参与学生达6000余人次。
坚持开展和组织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为学生科技创新搭建实践平台。连续五年承办校课外科技文化节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比赛项目,学院每年均举办院级科技文化节的评选表彰活动。五年来,累计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达3000余人次。
以上活动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加大对学生科技类社团的建设力度,并紧紧依托他们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逐步引向深入。科技类学生社团经常性开展的“小发明、小制作”竞赛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参加。
四、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等高水平比赛项目,全面提高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水平。
学院非常重视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机器人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把每一次参赛都当作全面提高学院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水平的良好契机。从指导教师的遴选、项目选题、场地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学院领导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在“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校在第三、第四、第五和第七届竞赛中,四次捧得优胜杯,位列全国高校十强,在第六、第八届竞赛中位列全国高校12、15名,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在2002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经过认真选拔,组织了24支队伍参赛,全部获奖。其中全省唯一的全国一等奖被我校学生摘取。
在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荣获二等奖,并受到接受了CCTV 新闻频道及广州媒体的特约直播和采访,并参加了2009年央视春节大联欢节目和2009年日本东京国际动漫展,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美国举行的2009年MCM 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院白庆升同学荣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充分展示了我院学生在数学建模方面所具有的水平。2009年5月,作为我校推荐的唯一参赛队,由我院五位同学合作完成的作品第四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是我校在此项比赛中的最好成绩。2009年10月,我院学生作为我校推荐的唯一团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在年会第三分会场作了首场报告。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我院共有200多位同学获得国家级奖励,400多位同学
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这些成绩的获得,在全校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也进一步激发了我院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
五、取得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突出成绩的同时,将加大力度解决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科技活动
2005年以来,学院每年均捧得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节“优胜杯”。学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25项,其中已获得授权54项;正式发表科技学术论文321篇(其中核心期刊65篇);在全国挑战杯比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际二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在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江苏省三等奖1项,校级奖励2项;在力学竞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2项,优秀奖7项,省级奖励24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在江苏省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竞赛中荣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优秀奖20项;在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节中有200多人次获奖。
在取得良好成绩,获得众多荣誉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科技作品整体含金量不高,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没有突出专业特,其创新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还有待提升,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还有待加强;二是学生的实践和调研能力还相对较弱,方法显得简单,很多作品缺乏实践性,学生对某一问题在实践中的具体解决情况不了解,有些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所制作的作品,在实际生产中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解决方式,这样不仅不能起到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还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传承百年精神,继续以正确的指导思想、鲜明的时代特、严密有序的组织、新颖独特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来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广泛、深入地开展,使其体现出知识经济的特点,体现出时代青年的特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引导和鼓励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