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最近,网络上火爆流传着一部介绍中国各个民族地区的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趁着今日心思不定,就打开了网络,好好观赏一下。确实,通过这部记录片,我还是全面的了解了中国各个地方的美食,许多看了都说好想吃遍中国。不仅仅从美食上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从人文上赐予自己内心不少的震撼。
从开头大自然的馈赠到我们的田野,我都看的津津有味。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深层的含义,都代表着一种文化,一个风俗,甚至是一种信仰。美食,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留给我们宏大的财宝,比方家传秘方。美食除了满意我们的温饱之外,还让我们享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妙。整个记录片,我们可以看到拍摄的取景都是在郊外或者乡村,尤其是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气。好像生活在钢精水泥包围的大城市人,慢慢的迷失了生活的本质,我们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事业或者抱负,绝大部分是为了赚钱,赚钱的凹凸成为了衡量我们成败的标准。看着影片里乡村人们单纯的生后,相比较大城市的日夜奔波与勾心斗角,很让人开头怀念家乡。离开家乡久了,总有种味道让人嘴馋,这种味道让背井离乡的人在外总是流连忘返,或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气,大自然的亲和力,生活的平淡却趣味十足。可是现实中,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大自然,大城市的过度扩张与环境的污染,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当我们走进乡村的时候,
大自然会给予我们一种清静舒适的亲和力,能安抚我们浮躁凌乱乃至受伤的心。当你走进宽敞的田野中,生活的很多苦恼立刻消逝的无隐无踪,平常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一下子都变得舒坦。当人类在破坏大自然的同时,本质上也就是在毁灭自己。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是人类生存永久不变的话题。
记录片中震撼我内心的是讲叙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当我们慢慢的长大之后,发觉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再难以感受过年的美妙气氛了,过年就是匆忙忙忙的挤车回到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吃个饭,唠叨唠叨几句就又走上返回大城市的车。虽然如今的过年让我们失去了儿时的味道,但是春节团聚的蕴意没有丝毫改变,老一辈的人就是多么渴望有这么几天能在家聚在一起吃个饭,这是不在乎物质上的多少,而在于人的参加,只要人参加,精神上就有一种平和的圆满享受。现代的生活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饭都是一件特别浪费的事情,许多生活的压力让过春节的味道变了。还记得儿时,那是多么渴望春节的来临。春节以来就可以由许多的零花钱,可以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又有许多美食,成天与一起长大的伙伴玩耍。但是如今,渐渐长大的我们,尤其是还在为事业摸索中的年轻人,一想到春节就可怕,春节成为了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喜悦。我们的心态慢慢的被扭曲,价值观慢慢被误导,生活作风慢慢
走向浮躁。有时,当我们远离大城市而走进深林或者高山时,我们就发觉原来我们所追求的生活还需要更多的颜。
详情确定成败,美食就是最好的表现。历史遗留下来给我们的
优良传统与文化,是一份珍贵的财宝,我们必需好好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第一集里消失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识,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家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人收获的是花生。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消失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家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仆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和善,总是把家里能供应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谈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状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如今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科技越来更加达,也影响了农业的进展。近几年,消失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慢慢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消失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四周却是大片
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由于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的,可是他们却有紫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终似乎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四周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也许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其次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详情,都会让我们想起许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许多意味深长。比方,最终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家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家乡的味道也慢慢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议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多年
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熬炼下。
受伤的心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遗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开篇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缓缓悠长的男声旁白,瞬间就让人惊艳了。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高质量的专心之作,虽然片中有明显的仿照痕迹〔诸如BBC纪录片之类〕,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钟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第一集讲解并描述的是“自然的馈赠”。从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县的冬笋,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到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海南远航的渔船……从猎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呈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以及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印象比较深的是湖北莲藕那一段,一叶扁舟穿行在淡紫的晨雾中,船工执桨划开水面,那画面像极了一幅中国山水画。采藕工们就在淡紫的早晨中开头了艰辛苦动的一天。我从来不知道原来采集莲藕是这样的不易,要挖开层层的淤泥,当心翼翼避开伤及莲藕,好一阵忙活才得到了一截完好的莲藕,还是黑
的!和我们在餐桌上看到的雪白如玉的莲藕差太多了。吃着香煎藕合,莲藕炖排骨的我们,怎知这莲藕背后的故事?那句人人都会背的学校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今读来怕是会有更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