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诗人小传】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古体诗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词释义】①兮[xī] :语气词。 ②海内:四海之内,指中国。 ③安得:怎么得到。
【作品赏析】秦灭亡后,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汉朝。有一次,他回到故乡沛县(在今江苏),在宴会上乘兴演唱了这首歌。歌中既表达了他平定天下的喜悦心情,也表达了他愿得猛士守卫四方、永保天下太平的愿望。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词释义】1.挽弓:拉开、开弓。2.擒:捉、拿。3.列国:各国。 4.疆:边界。 5.苟能:如果能。 6.侵陵:侵犯。 7.岂:难道。
【古诗今译】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作品赏析】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
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
【诗人小传】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词释义】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2、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骑简从。3、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边防。
4、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5、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6、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7、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8、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9、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10、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11、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古诗今译】我轻骑要去边塞慰问,作为使者经过居延。 像那远飘的蓬草,离开边塞,大雁,飞进了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侦察兵,前
敌统帅正在前线。
【作品赏析】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彩,用夕阳暮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已出的衬托式写法。《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曰:"阔大悲壮"。《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诗人小传】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词释义】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2.凉州,在今甘肃武威。3.仞[rèn]: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4.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5.杨柳:指《折杨柳》曲调。6.何须:何必。7.度:经过。8.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古诗今译】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作品赏析】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诗人小传】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词释义】1.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2.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3.但使:只要。4.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作品赏析】 明月下的边关,总容易与秦代筑关卫胡、汉代的汉胡战争等历史事件联想起来,因此当诗人看到明月边关时,胸中感慨万千:在边关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然而生还的将士却有几人?希望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了吧!诗人一语道出了千万人的愿望与心声。
强烈的现实感,深远的历史感,使全诗显得分外凝重而深沉。诗人将诗歌置于深广的时空背景中,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与战争有关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词释义】1.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2.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3.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4.破:击败。5.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
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古诗今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前两句抒写驻守边关的将士们思念家乡的愁苦,后两句是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边疆战事的频繁艰苦、敌军的强悍和戎边时间的漫长。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全诗意境开阔,风格壮美。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全诗意境开阔,风格壮美。
【诗人小传】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词释义】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3、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7、逐:追赶。
【古诗今译】 夜静月黑雁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沒有月光的晚上,鸿雁受到惊吓纷纷飞往高高的天空,原来是单于趁着黑夜,帶着他的部众逃走了。英勇的将军打算率领行动敏捷的骑兵追击,但这時候紛然
落下的大雪,使得弓箭和配刀上都堆滿了雪花。
【作品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作品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发布评论